哪些方法可以缓解治疗女性痛经

之前棠子已经讲过有关痛经方面的一些小知识了,今天,棠子要讲的是有关痛经自诊自疗方面的小知识(以下文章主要从中医学方面介绍,但也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节讨论的痛经,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容易痊愈,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理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感受寒凉,淤阻经络,或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致气血运行不畅。

痛经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

实证:

(一)气滞血瘀: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使气不能运血,致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二)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涉水感寒,或久居湿地及经期过食生冷之物,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官,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

(三):血热淤结:子宫本身炎症及盆腔附近脏器炎症,长期发热,热则血沸,热亦伤阴,阴耗则血滞。

虚证:

气血虚弱,平时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受损,经血运行无力亦可导致痛经。

病因病机: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中医学将痛经又分为五种类型: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

一、肾气亏损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二、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三、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四、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五、湿热蕴结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中医辨证要点:痛经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

中医学论证要点:

针对不同病因,对月经先期采用辨证施治。

一、肾气亏损型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梅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

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若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气血虚弱型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

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三、气滞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四、寒凝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五、湿热蕴结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湿热瘀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坠痛,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蕴结之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根白皮。

痛经药茶方子

广郁金

疏肝活血茶:制香附15克,广郁金9克,醋元胡9克,炒白芍24克,香白芷9克,粉甘草9克。: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一剂。:疏肝理气,活血逐瘀。用治气滞血瘀,偏气质型

红花

红花艾叶茶:红花3克,艾叶3克,益母草9克,泽兰5克,丁香1.5克。: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每逢经期5-6剂。: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用治气滞血瘀,偏于血瘀型痛经。

艾叶

艾叶姜糖茶:陈艾叶,生姜,红糖各10克:将前2味共制粗末,与红糖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温中散寒,除湿化瘀,用治寒湿凝滞型痛经。

桃仁

桃仁茶:桃仁10克,冰糖20克,:将桃仁去皮,尖,冰糖捣碎,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2剂:破血行瘀,清热润肠,用治血热瘀结型痛经

当归

归益母茶:当归10克,党参10克,益母草12克,川芎6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一剂。

佛手

佛手苏梗茶:采用佛手、苏梗各15克。: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手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疏肝理气,宽胸除胀。用治气滞血瘀、偏于气滞型痛经。

马鞭草

马鞭草山楂茶【用料:采用马鞭草60克,山楂30克,红糖30克,黄酒30毫升。:将前2味水煎取汁,调入红糖、黄酒,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热消肿。

丹皮

丹皮黄连茶:丹皮10克,黄连5克,生地15克,败酱草15克,苡仁25克,红藤12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早晚分服。每日1剂。: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用治血热淤结型痛经。

川芎

四物艾叶茶:当归8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艾叶8克,延胡索3克,香附3克。: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用治气血虚弱型痛经。

茯苓

桂心茯苓茶:采用桂心2克,茯苓2克,桑白皮3克。: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温经化湿,理气化疲。用治寒湿凝滞型痛经。

痛经食疗方子

一:姜艾薏苡仁粥: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二:益母草香附汤:益母草、香附各克,鸡肉克,葱白5根。:将葱白拍烂,与鸡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饮汤,食鸡肉。:适用于痛经,并能光艳皮肤。

三:山楂桂枝红糖汤: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四:姜枣红糖水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

: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五:姜枣花椒汤:生姜25克,大枣30克,花椒克。: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大枣洗净去核,与花椒一起装入瓦煲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煎剩大半碗,去渣留汤。饮用,每日一剂。:具有温中止痛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并有光洁皮肤作用。

六:韭汁红糖饮:鲜韭菜克,红糖克。: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汁内即可饮用。:具有温经、补气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并可使皮肤红润光洁。

七:红花酒:红花克,低度酒0毫升,红糖适量。:红花洗净,晾干表面水分,与红糖同装入洁净的纱布袋内,封好袋口,放入酒坛中,加盖密封,浸泡7日即可饮用。用法:每日1~2次,每次饮服20~30毫升。:具有养血养肤,活血通经功能。适用于妇女血虚、血瘀、痛经等症。

八:山楂葵子红糖汤: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红糖克。:以上用料一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煎或炖,去渣取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和血悦色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症。此汤宜在月经来潮前3~5日饮用,止痛、美容效果更佳。

九:山楂酒:山楂干克,低度白酒毫升。:将山楂干洗净,去核,切碎,装入带塞的大瓶中,加入白酒,塞紧瓶口,浸泡7~10日后饮用。每次15毫升。浸泡期间每日摇荡1~2次。:有健脾、通经功效。适用于妇女痛经症,并可促进身材和皮肤健美。

十:玄胡益母草煮鸡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具有通经、止痛经、补血、悦色、润肤美容功效。

十一:乌豆蛋酒汤:乌豆(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毫升。:将乌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功效。

痛经中药方子

一:当归白芍汤主治痛经。当归20克,白芍30克,赤芍、五灵脂、元胡、香附、荔枝核、怀牛膝、川芎各12克,吴茱萸、肉桂、泽兰、红花、甘草各8克。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每次于月经前5天开始用药,服至月经来潮时停服。连续服2~3个月经周期。

二:温经散寒汤温经化瘀,散寒止痛。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五灵脂12克,金玲子10克,葫芦巴6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三:丹参芍药汤蜕膜样痛经,症属寒凝胞宫、瘀阻不通,不通则痛。丹参、赤芍、乌药、香附、五灵脂、山楂、延胡索、木香、三棱、莪术各10克,吴茱萸3克,肉桂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柴胡通经汤主治痛经。柴胡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郁金1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元胡15克,小茴香6克,乌药12克,益母草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下。于经前5天开始服药,6剂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五:当归赤芍清热消肿,行瘀止痛。主治痛经。属热性者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大生地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金铃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没各5克。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证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连5克、川贝母粉10克、公丁香5克、肉桂3克,四味共研细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吐止即停服。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2次。

痛经注意事项

一、保持身体健康,对月经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消除畏惧心理,防止全身疾病的发生。二、注意经期卫生。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四、经期防止受凉,避免重体力劳动。五、痛经患者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宜,忌食生冷酸辣食物。

以上文章参考文献:《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金匮要略》、《古今医鉴》等。好了,有关痛经的自诊自疗方面的小知识就到这里了,以上文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by/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