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痛经了仅仅是热敷或者吃止痛药吗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西医致病机理:

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PGF2α含量升高时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β-内啡肽等物质的增加。

3.精神、神经因素。

4.继发性痛经常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继发性痛经症状同原发性痛经,由于内膜异位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常常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但是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后通常无异常发现,所以这个病症为中医的一个优势病症,不光能够通过中医辨证发现患者病之所在,并能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诊疗手段,且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疗效。

中医上痛经大体上分为五个类型:

一,气滞血瘀型:该型患者通常心情抑郁,忧思郁怒导致肝郁气滞,气滞再进一步导致血瘀,滞于冲任、胞宫(子宫)作痛。表现为经前1-2天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量少,经期不准,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患者应少吃生冷食物避免寒邪加重血瘀,保持情志调达。中医治疗应理气活血,祛瘀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常可以起到较好疗效。

二,寒凝血瘀型:该型患者通常在经期或者产后,感受到寒邪或过食生冷,导致出现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期推迟量少,经色瘀黯有血块的情况。或者有怕冷全身痛的症状出现。如果出现此情况,需注意不要再食生冷食物,可用热水袋热敷肚脐下两寸,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中医上以温经驱寒,暖宫止痛为主,通常用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

三,湿热下注型:该型患者通常素体湿热,又或因经期、产后调养不当外感湿热邪气,导致流注下焦蕴结胞中。出现经前小腹剧痛,拒按,伴感灼热的情况。有的严重一些的患者会出现腰骶胀痛,经期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地粘稠有血块。或许会伴随着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有该类情况出现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自己喝冷饮来减少热感只会加重病情。针对该类患者治疗多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可用清热调血汤治疗。

四,气血虚弱型:该型患者脾胃素来虚弱,化源匮乏,或者因大病久病失血过多引起了气血不足。通常表现为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色淡,量少质稀,月经延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便溏纳差。这类患者与寒凝血瘀型患者的注意事项一样,但更需要多休息少耗气耗血。正如《景岳全书》中说到:“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雍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调经止痛。中医上可用圣愈汤进行治疗。

五,肝肾亏损型:该型患者素体虚弱,或多劳多产,或久病耗损而导致肝肾亏虚,经血亏少。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随腰骶酸痛。月经出现量少,色暗淡,质地清稀的情况。该类患者通常病程日久,病情相对要重一些,治疗情况会自然相对的要缓慢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尽快就医避免病情发展进一步损伤肝肾。中医上治疗以补养肝肾为主,同样需要调经止痛。治疗上常用到的益肾调经汤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补充:前三类痛经都是疼痛明显,必须重视经期服药,才能解决根本。后2类治疗相对慢些,非经期调理三个月以上,才能彻底。习惯的注意也不可忽视!

本文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大二见习生陶思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zt/1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