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痛经?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称为“痛经”。
痛经要分清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
继发性痛经为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宫颈狭窄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本文仅探讨原发性痛经!!!)
那么痛经真的只能靠止痛药“续命”吗?有什么方法可以立刻缓解痛经?
我们先看艾灸的方法:
每天艾灸血海,三阴交,连续灸两、三个月经周期(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痛经差不多就根治了。如月经期间腹部痛得呕吐,可以艾灸三阴交、阳陵泉。
除了艾灸,我们还可以用经方治疗痛经。那什么是经方思维体系呢?我们先以正气相对的充足和不足,把疾病分为阳病和阴病。在确定正气的情况下,再以邪气的性质,以及邪气和正气之间的关系,把阳病和阴病再分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也就是先别表里虚实寒热水火,然后定六经,再定法方药。
最常见的痛经是属于里病、寒病、虚病的病理结构。在三阳三阴体系中的诊断就非常清楚了,属于太阴病。那么我们就要用治疗里位的温药和补药了,选择的是辛温法加甘温法治疗。辛味和甘味的组合,就是《内经》上提到的辛甘发散为阳,阳气充足了,寒气就会减轻,当然由寒证引起的疼痛也就治好了。甘草干姜汤,就这两味药,就可以治好很多里寒为主的痛经患者。如果出现了病传,又该怎么治疗?尝试思考下面3个问题,本文暂不公布答案。
1)如果患者里位不光有寒证,而且身体比较瘦,皮肤干干的,甚至腿上一摸就掉皮屑,说明里虚也很重,而且痛经的时候整个腹部都很僵硬,腰根本直不起来,又该怎么治疗这类太阴病里寒病传里虚?
2)如果这位痛经的患者不光肚子怕冷,而且有身体四肢没劲,再伴有脸色苍白。那么,我们要怎么加强辛甘发散为阳的力量,同时补益津液血液治疗这类里虚兼表的病情?
3)再则这位痛经的患者还有眼睑苍白,手脚冰冷,舌头淡紫等等情况,那么这就是更往虚证的方向病传了,我们又该怎么用药?
问题结束,进入正题。
如果患者病情在太阴结构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出现了口唇干燥,想喝水但是不想喝下去(口渴不欲饮),手脚冰冷,手心脚心烦热,身上容易干燥起皮,怕风怕冷,午后烦热,月经量少或者月经血块多,颜色暗黑,甚至呕吐头晕。这些都是虚证、实证(瘀血)、寒证、热证、水证、火证;出现了虚实夹杂、水火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情,也就是从太阴病往厥阴病病传。
厥阴病的特点:虚实夹杂、以虚为主。那么治法也要虚实兼顾,以补益正气为主兼顾泻有余的邪气。
所以经方以辛温法吴茱萸、桂枝作为主药治疗里位的寒证,我们来看一下吴茱萸、桂枝的性味和作用,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神农本草经》: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在吴茱萸、桂枝的基础上加辛温法生姜、甘温法的炙甘草、甘微寒的人参,这是辛甘发散为阳的补益法,补益津液的温通和防御的阳面。
那是什么导致了血瘀呢?答案是寒,寒则瘀,瘀则痛,温能驱寒。故以辛温药作为主药,化瘀药为辅。经方选择辛甘温的当归、辛温的川芎、辛寒的牡丹皮化瘀兼有补益津液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寒法的阿胶、甘平法的麦冬、芍药补益里位津液治疗厥阴病虚热,增加津液滋润和冷却的功能,即补益人体正气(津液)的不足来治疗热证(虚热),同时平衡吴茱萸的热性;麦冬用了一升,折算成现在的单位至少50克的剂量。
《神农本草经》: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患者出现经期头疼或者呕吐,这是里位水饮往表位冲逆的表现,用辛平偏温的半夏和辛温法生姜、吴茱萸来发散冲逆上来的水饮。
《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下气指降逆里位水饮冲逆到人体上部,也就是表位。
这就是著名的温经汤,我们就从理、法、方、药这个经方体系的四个维度,讲解完了痛经在厥阴结构的治法。
写在最后,女性要想保养好自己不得痛经,必须从饮食、穿着,还有日常起居各方面改正不良习惯。如生理期不洗衣服,不碰凉水,不吃生冷。
栾华与南风畅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