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治疗,继发性痛经可做为对症治疗。
本病发生与女性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实证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所致。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
一、常见证型及主要临床症状
常见证型主要症状
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寒凝血瘀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黯黑有块
气血虚弱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痛,伴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二、单方验方
1、姜枣红糖水
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
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适用于寒性痛经。
2、玫瑰花茶
玫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功能活血化瘀,理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痛经的平常调理。
3、姜枣茶
生姜3片,大枣5枚(捣碎〗,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散寒止痛,适用寒性痛经轻症者,表现为下腹冷痛,得热痛减者。
4、三七粉
三七粉3克,每次1.5克冲服,每天两次,可用于经期痛经较甚者。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按摩法
先掐揉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分钟,点揉脾俞、肝俞、气海、关元各2分钟,肘尖点揉肾俞3分钟。
2、刮痧法
选取腹部(中极、关元〕、背部(膈俞、肝俞〕、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胁部(期门诲穴1~2分钟。
3、拔罐法
痛经常用取穴: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述穴位,留罐10~15分钟,可每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疗程。
4、外敷法
葱白5~10根,捣烂,锅内加热后敷脐部,早晚各一次,治行经腹痛属寒者。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用药
气滞血瘀益母草膏7调经活血片7元胡止痛片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丨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宁坤养血丸7八珍益母丸7乌鸡白凤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2、经期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饮食生冷。
来源: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
-END-
广告链接?
◆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