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调理痛经

痛经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痛经不少人深受其苦,每次来月经的时候。肚子宛如有挖掘机碾压而过。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经络不畅,气血两失,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不是小事儿,那么,引起痛经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怎么才能摆脱痛经呢?

胞宫血瘀:一般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瘀血体质?

一则长期七情不调,压抑烦闷,影响肝气疏泄,气不行则血易滞;

二则大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容易形成血瘀;

三则慢性疼痛性疾病属于阳虚者,受寒则邪气入络,形成血瘀。

瘀血体质者易患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及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尤其是伴有阳虚或痰湿的人。一般来说,产后易致胞宫留瘀,因此,不管是顺产、剖腹产,还是小产、刮宫术后都建议服生化汤,以温通阳气,祛瘀排浊。临床曾见不少未服生化汤的产妇,之后容易出现痛经、囊肿、肌瘤等症及皮肤病,且缠绵难愈,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瘀血内滞。

临床所见,痛经的女孩子多属寒性体质。因寒则气行不畅,气机不通则痛。况且,寒则血易滞,血滞成瘀,亦会导致痛经。很多人喜欢在家里赤脚行走,但地面寒凉,寒气容易顺足三阴经而上袭,导致腹泻、白带、痛经等不适。

宫寒阳气不足

凡痛,多由气血不通。温通阳气可以促进气血流通,通则不痛。

百病起于寒,胞宫越寒,越会囤积脂肪;寒邪阻滞阳气,导致月经异常,经前小腹坠胀感,白带增多,痛经,腰酸,小腹发凉,四肢不温,喜暖畏寒等不适。寒邪内滞,不仅会出现虚胖,还会出现胞宫的生理功能下降。

另外,若学习、工作压力太大,亦容易导致焦虑紧张;若饥饱失常,易致化源不足;若半夜不睡,经常熬夜,则易导致肝血不足;若过食生冷或滥用寒凉药物,容易伤损阳气,如此等等,若持续继久,则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胞宫亦见寒凝瘀滞,此亦是痛经的成因。

肝郁

女子易见肝郁,这也是导致妇科病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肝郁则气滞,气滞则百病因而丛生,不仅痛经而已。

痛经的预防和调理

产后可以通过艾灸,排出浊毒血瘀: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七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气血流通的不畅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通常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都是以理气行血为宗旨。所以采用艾灸的方法对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可直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确有针药所不及之功效。产后经常艾灸,可疏通十二经脉,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防治全身各种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调经重在舒肝理气

肝主疏泄,百病从肝治。春天肝主时,因此,春天是治疗各种与肝主疏泄相关的病症的最佳时间。比如,女性容易出现痛经,即可在春季借天时而治肝。治肝之法甚多,其核心不外乎两条:温升肝血,助肝疏泄。

固本培元温宫散寒

艾灸有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之功效。寒邪、元阳虚是现代人的病根,祛、补、通是健康的根本,艾草补阳气,炙法通经络,艾炙就介健康的保障。《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人体对抗病邪的力量。正气所指的就是阳气,因此传承着“阳气足则千年寿,灸法升阳第一方”的说法。用艾灸温阳,寒性痛经或腹痛,可以借三伏天使用三伏灸法,最能温通阳气。

重视养生

痛经的女孩子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不重视平时的保养,饮食上不吃冰冻寒凉的食品,平时不可穿露脐装,下肢需保暖,天冷不可穿短裙;睡前热水泡脚;经前不可受寒、涉水、淋雨,保持心情舒畅;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温升阳气,虽然只有生姜与红糖两味,其功却大。此方作用于脾胃枢机,能升脾之清阳,则肝木左升,疏泄通行;又可涵养阴津,则阴能使阳,而升发不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圈,







































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by/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