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了,穿棉衣了吗畏寒怕冷是阳虚专

???

天气转冷,您是不是早就棉衣加身防寒保暖了呢?在中医看来,畏寒怕冷正是阳虚的体现。而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在此秋冬进补季节,提醒阳气虚损比较明显的朋友,不妨借助于中药调理,以尽早恢复人体阳气。

何为“阳气”?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阳气”,是我们身体里一切生命迹象的推动力,好比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一般来说,活动的,上升的多为阳,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多为阴。体内的小太阳够不够火力,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殖能力。

现在很多疾病都可以说是阳气虚弱引发的,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阳虚体质的常见症状

1.畏寒怕冷,抵抗力差: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人体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就会畏寒怕风、怕冷,手脚冰凉,对季节转换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着凉感冒。

2.气色较差,精神欠佳: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女性阳虚,面色往往发白,失去红润之色,且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月经不调;男性表现为腰部酸痛、精稀早泄等。

3.食欲不畅,容易腹泻:食欲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就开始拉肚子,尤其以晨起腹泻多见,甚至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当阳气不足时,进入胃中的食物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4.容易外感,鼻炎反复: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也不只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而是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在鼻部的体现。鼻炎患者多在秋冬季或春季发作,一般会在晨起时加重,根本原因就是阳气不足。

5.容易疲劳,多汗多尿:稍微一活动,哪怕上三层楼就会感觉心慌、气短,还特别容易出汗,夜尿频繁。

6.舌淡而胖,或有齿痕: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此外,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五脏阳虚还分为具体的表现

1.心阳虚: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唇色紫暗,苔白滑,脉细弱或沉细迟或结代等。

2.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女子乳房胀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或崩漏;男子阳痿,懈怠疲劳,忧郁胆怯,情绪抑郁,口唇发青,脉沉迟无力。

3.脾阳虚: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4.肾阳虚:俗称命门火衰,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多尿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女性月经减少、宫寒不孕,性功能衰退。脉沉迟,舌质淡胖,有齿痕。

5.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咯吐涎沫,质清稀量多,痰如白沫。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受风寒,或稍作劳累即作哮喘,或作喘促,或作感冒。平素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虚弱。

找一找人体阳虚的原因

阳虚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这主要和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环境有关。

1.空气及水污染:人是天地所生,天以气养人之阳,地以食养人之阴。在污染的空气中呼吸,阳气必然受损。有些人一天到晚精神不佳,到山区呆上几天气色就好多了。山区空气质量好,天阳充足,能补人体之阳。

2.冷气空调普遍:单位有空调,商场有空调,家里吹空调,人几乎一整天都在空调环境中,阴寒之气频频侵入,加之平时缺乏运动或者根本不运动,出汗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损伤阳气。

3.常吃生冷寒凉:很多人喜欢喝凉茶等冷饮,有些人甚至一年四季都服用苦寒清热的凉茶,这样有损身体脏腑阳气,造成阳虚。

4.易滥用抗生素:从中医性味去分析,抗生素属于苦寒性质,苦寒容易攻伐阳气,致阳气不足,体质就变得虚弱了。

5.经常熬夜休息少: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气者,烦劳则张。”如果经常看球赛、打牌、唱歌、玩游戏等到深夜甚至通宵,一烦劳阳气就不能归位,就会慢慢耗散。

6.喜欢呆着缺运动:现代人长期坐在办公室,缺乏运动,不见阳光,极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和谐、身体健康,阴阳失衡、疾病产生。因此,当人体阳气不足时,人体就会“虚、寒、湿”泛滥,造成百病丛生,也是造成肿瘤等疾病的根本原因。

治疗阳气不足的方法

中医药补阳方法多样,基本方药包括补肾之肾气丸(非六味地黄丸)、补脾之理中丸、补阳建中汤、回阳救逆之四逆汤、温经散寒之当归四逆汤、健脾止泻之参苓白术散等等。

亦可生姜、桂枝、樟脑、冰片、松节油、木瓜、阿魏、羌活、当归、没药等制成狗皮膏,贴于心绞痛的疼痛敏感区,每两天换一次,停药一天,连贴2~3次为一疗程。

中成药方面,脾阳虚可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肾阳虚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夏季是补充阳气的最佳时机,每年三伏天进行“三伏贴”,可补充阳气,冬病夏治。

“动则生阳”,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多吃补阳食物,如羊肉、鸡肉、鸡蛋、黄豆、黑豆、鱼肉、紫菜、红枣、黑芝麻等。对于“虚不受补”的朋友还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寒热并调才能补而不滞。日常生活中不吃冷食,不要受寒,注意保暖。

认识“阳气”对人体之重要,呵护好身体里的“太阳”,我们将收获蓬勃的生机,收获源源不断的健康。

小贴士:秋凉泡脚加入5种“料”暖身祛病胜补药

该怎么“泡脚”

既然是泡脚,就要体现出一个“泡”字来,合适的水温、水量和时间都非常重要,最好再来点足底按摩,那就更加完美了。

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成年人的泡脚最佳水温在38℃~43℃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便可,老年人和小孩儿的泡脚最佳水温在35℃~40℃左右。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泡脚不同于洗脚,水位最好高一些,以没到膝盖为宜,可以对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都起到作用。

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泡脚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容易引起脚部皮肤破皮。正确的做法是泡到全身微微出汗,约30分钟为宜,老年人的泡脚时间以20分钟为宜,小孩儿的泡脚时间以15分钟为宜。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下都有相应投影,脚底有六十余个穴位,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上下贯通、平衡阴阳、扩张血管、温煦脏腑,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足底按摩一般间隔1~3日一次为宜。因为按摩消耗气血,即使是轻柔的手法做按摩,也会使气血循环加快,有所消耗。间隔1~3天,就能让身体充分休养,恢复受损耗的气血,达到养生的目的。足底按摩的各种手法都是为了舒适、放松,所以尽量以无痛为原则。

用什么“泡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加上地心引力的影响,血液回流时就特别费劲。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如果脚部受凉,就会全身寒冷,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可能乘虚而入。

热水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如果每天适度泡脚,就等于在身体的下部加了一个“泵”,不仅可以助心脏一臂之力,加速血液循环,达到增加机体抵抗力的功效;还可以改善脚部皮肤、达到缓解和消除疲劳的功效。

而且,在热水中加入不同的材料才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加入牛奶可以滋润皮肤,加入薰衣草可以改善睡眠,加入剩茶叶可以治疗脚气,加入生姜可祛除寒气、加入艾叶可温肺等等。

泡脚的禁忌症

人们常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然而,泡脚虽好,但并不是人人适应,也需对症下药。

太饱太饿时不宜泡脚

因为此时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还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有特殊疾病的患者不宜泡脚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因为这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要留意水温高低

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脚步患有皮肤病者不宜泡脚

脚部有严重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的患者不宜泡脚,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

儿童不宜泡脚

儿童是“纯阳之体”,就容易发热,爱上火。如果再用较热的水泡脚、发汗,会热上加热。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所以不建议婴幼儿用热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把小脚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轻轻捏捏脚,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女性经期别乱用中药泡脚

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

(人民健康网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医药报》)

小伙伴们~!回复2-5个字的关键词可迅速找到你想看的健康信息哦~例如:苹果、中医、减肥等。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长按识别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地址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by/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