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散验方

注:由于各个厂家颗粒有效含量计算方法不同。本处方仅适用于使用天江配方颗粒。非天江中药配方颗粒请勿使用。厂家出于对本协定方的使用保护,还需隐去若干药品名称,带来不便还请谅解,如需要,请联系我们当地的工作人员。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痛经散验方

当归1袋,炒白芍1袋,牡丹皮2袋,醋香附1袋,郁金1袋,乌药1袋,川芎1袋,醋莪术1袋,醋延胡索1袋,红花2袋,XXX1袋。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痛经,症见经行时腹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块下痛减,舌紫黯者。

痛经的中医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主要要分清寒热虚实,并考虑月经的周期、经量、颜色、性质,以及伴随的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如果痛经性质属寒,可见到月经期延期,经量不多,经色黯淡,质稀或有块,面色苍白,四肢服冷,下腹冷痛,热敷后疼痛可缓解,遇冷则疼痛加重,舌苔白润,脉弦紧。如痛经性质属热,可见月经先期,经量较多,经色鲜红或有紫红或有血块而质稠,面红,口渴,便秘,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或数。如痛经发生在行经,或值月经来潮的时候,下腹按之不舒服,或按之反而疼痛加重,这种属于实症痛经,如痛经发生在经净之后,下腹喜按,按压时疼痛减轻,并可见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心跳,气短,面色无华,腰酸头晕,脉弱无力,这种痛经属于虚证痛经。另外,还要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痛的性质,以区别是以气滞为主,还是以血瘀为主。

1.时间:经前、经期痛者,多为实证。经期痛或虚或实。经前痛为气滞,经期痛气滞瘀血为多,经后痛为血虚。

2.痛的部位:腹正中痛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阻滞;腹两侧或一侧痛,有时牵连胸胁.多为肝郁气滞和气滞血瘀。

3.痛的性质:闷痛、钝痛、刺痛为血瘀;绞痛为血寒;灼痛为热;持续作痛为血滞;隐隐作痛为血虚;时痛时止为气滞;胀甚于痛为气滞;痛时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甚为热,灼痛为热;痛甚于胀为血瘀。

痛经的中医疗法

若血瘀重者,可加用生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品,但此类药不可久用,尤其是素体虚弱者更不堪攻伐。在虚证中加用补气之品,如党参、黄芪。

实证

(1)肝郁气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行时,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经行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等症,舌质正常或紫暗,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6g,郁金10g,白芍10g,制香附10g,川芍6g,乌药10g,青皮6g,川梯子10g,炙甘草6g,合欢皮10g。

加减:此证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为痛经轻型。证候变化较多,往往合并血瘀与寒凝出现,可随证加减。根据症状主次灵活应用。经量多者去川芍、香附,加西草、益母草、炒菖蒲,炒贯众;血块多者,加夏枯草、赤芍;下寒者加小茵香;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批把叶。

(2)血瘀胞宫证

主证: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量少色黯紫,时下血块,下后痛减。舌质黯紫或有窃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川牛膝12g,红花6g,桃仁6g,乌药10g,益母草10g,元胡10g,官桂3g,香附10g。

加减:若血瘀重者,可加用生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品,但此类药不可久用,尤其是素体虚弱者更不堪攻伐。在虚证中加用补气之品,如党参、黄芪。

寒湿凝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冷汗,四肢厥逆,腹部喜暖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涩滞不爽,色黯有块,便搪,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法:散寒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橘核丸(《济生方》)加减。

橘核10g,荔枝核10g,小茴香6g,胡芦巴10g,元胡10g,制香附10g,五灵脂10g,川楝子10g,乌药10g。

加减:四肢不温的加桂枝、鸡血藤。若寒加血瘀,腹痛拒按,时而下血块者,可加生蒲黄,醋炒五灵脂、益母草。

湿热瘀结证

主证:经前经期小腹灼痛而胀,拒按,伴有腰能部胀痛,经色暗红,质稠有块,低烧起伏,带下多,黄稠有臭味。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洽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丹皮15g,萆薢10g,黄柏6g,川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获术6g,香附10g,元胡10g,红藤15g,败酱草15g,生苡仁15g。

加减:腰痛甚者加川断;黄带有臭味加篇蓄、鱼腥草、土茯苓。月经量多,带下日久,加用炒贯众、益母草。

虚证

(1)气血虚弱证

主证:经期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或空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全身倦怠无力,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党参12g,黄茂12g,袄苔10g,白术12g,香附10g,川苇6g,艾叶l0g,白芍11g,当归10g,阿胶10g(佯化)。

加减:若心悸、失眠加远志、龙眼肉;若少腹冷痛加小茴香、吴茱萸、制附片,若经期便溏加英实、补骨脂;若全身乏力可经常服用西洋参;若纳差,脾胃虚弱在平时应在补气养血基础上加用陈皮、焦三仙、砂仁。在补气血时忌用破血、破气之品以免再耗气血。

(2)肝肾亏损证

主证:经行之后,小腹隐痛,经血量少,经期后延,腰酸膝软,头晕目眩或耳鹤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当归10g,白芍20g,制香附10g,熟地l0g,元胡10g,五味子10g,甘草6g,沙参10g,枸杞子10g。

加减:腰痛加川断、山萸肉、炒杜仲。尿频者加桑椹峭、益智仁、菟丝子。本型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本为肝肾亏损之证,治疗时要掌握好“经期治标,经后治本”的原则,补虚与止痛兼施。经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用量为30g;少腹痛者加乌药;胁胀者,加青皮、郁金广木香。

中成药

1.肝郁气滞者可用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当归芍药散,舒肝丸、元胡止痛片、月月舒冲剂、理气止痛。早晚一袋或一丸。

2.血瘀胞官者可用益母草膏、妇女痛经丸、血府逐瘀口服液、活血化瘀。

3.寒湿凝滞者可用艾附暖宫丸、女金丹、鹿胎膏、参茸滋补丸等,温经散寒。早晚一袋或一丸。

4.湿热密结者可用愈带丸、盆腔炎冲剂;康妇消炎栓;活血消炎丸,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5.气血不足者可用乌鸡白风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八珍益母丸等补气养血。

6.肝肾亏损者可用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坤宝丸、五子衍宗丸或口服液、归肾丸等滋补肝肾、益精补血。

单验方

1.艾叶9g,生姜2片,红糖60g经前2天或病时服。

2.五灵脂10g,制香附15g,水煎至m1,分早晚2次口服,用于气滞血瘀型。

3.红花10g,红糖30g,水煎,经来即服,每天1次,连服3天。适用于子宫虚寒型。

注意:以上提供的药方,仅供参考。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正确询问好医生。避免用药用量错误带来危害。

感谢大家对协定方的







































白巅峰的发病原因
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by/2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