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简介
该病是人畜重要的寄生虫病,人感染可引起死亡。有吃生猪肉或未煮熟猪肉的习惯,因而易发生该病。该病在公共卫生上极为重要,各地肉品要加强对该病的检验。
病症病原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的肌肉。当人或动物吃了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内,经1.5~3.0天即发育成成虫。成虫为白色、前细后粗的小线虫,肉眼勉强可以看到。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大部分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胸导管,人前腔静脉流入心脏,然后随血流散布到全身。横纹肌是旋毛虫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其他如心肌、肌肉表面的脂肪,甚至脑、脊髓中也曾发现过虫体,刚进入肌纤维的幼虫是直的,随后迅速发育增大,逐渐卷曲并形成包囊,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0.25~0.30毫米×0.40~0.70毫米,眼观呈白色针尖状,包囊壁由紧贴在一起的两层构成,外层薄、内层厚;包囊内含有囊液和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可达6~7条。一般认为感染后3周开始形成包囊,5~6周甚至9周才完成。包囊在数月至1~2年内开始钙化,钙化包囊的幼虫仍能存活数年。
流行特点
已知有多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感染旋毛虫病,包括肉食兽、杂食兽、啮齿类和人,其中哺乳动物至少有65种,家畜中主要见于猪和犬。中国云南、西藏、河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贵州、甘肃等省(自治区)都有该病流行的报道。旋毛虫幼虫的寿命很长,在人体中有经31年还保持感染力的报道。在猪体中,经11年还保持有感染力。对旋毛虫易感的动物包括猪、犬、猫、鼠类、狐狸、狼、野猪等多种,人也易感,并且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吃了未经煮熟的含有旋毛虫的泔水、废弃肉渣及下脚料,主要见于放牧的猪。
临床症状
病猪轻微感染多不显症状而带虫,或出现轻微肠炎。严重感染,体温升高,下痢,便血;有时呕吐,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半个月左右死亡,或者转为慢性。感染后,由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发炎、疼痛和发热,有时吞咽、咀嚼、运步困难和眼睑水肿,1个月后症状消失,耐过猪成为长期带虫者。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很难做出诊断,旋毛虫所产幼虫不随粪便排出;宿主粪便中虽然偶尔有旋毛虫包囊或幼虫,但是极难查到,故粪便检查法不适用于该病。如果怀疑有该病时,只能通过实验检查肌肉中的虫体而诊断。剪一小块舌肌,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于横纹肌中的包囊外有两层结构,幼虫虫体如折刀状卷曲于包囊中,包囊的宽度大约0.3毫米,长度大约0.4毫米,眼观白色针尖状。还可应用血清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抑制实验、皮内实验和沉淀实验等,检验血清中旋毛虫特异性抗体是否增加,如有增加,则可判定为该病。
病理变化
幼虫侵入肌肉时,肌肉急性发炎,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组织充血和出血。后期,采取肌肉做活组织检查或死后肌肉检查发现肌肉表现为苍白色,切面上有针尖大小的白色结节,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虫体包囊,包囊内有弯曲成折刀形的幼虫,外围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成虫侵入小肠上皮时,引起肠黏膜发炎,表现黏膜肥厚、水肿,炎性细胞侵润,渗出增加,肠腔内容物充满黏液,黏膜有出血斑,偶见溃疡出现。
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每日每千克体重25-40毫克,分2-3次口服,5-7天1个疗程,能驱杀成虫和肌肉中幼虫。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前提是提高公民的安全卫生意识,这是预防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搞好公共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养猪者禁止用洗肉水喂猪,以预防该病发生;为了人身安全,养猪者应该定期检查、驱虫,并注意个人卫生;卫生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一旦发现病猪、病肉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检疫法规)和《动物卫生检疫法规》对其进行处理;猪舍、猪场应尽量消灭老鼠,防止猪吞食死亡的老鼠等动物尸体,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猪旋毛虫病主要检验要点
猪旋毛虫病4种检测方法:快速试纸条法、快速ELISA法、常规镜检法和人工胃液消化法。
采用上述4种方法分别对头屠宰猪作旋毛虫病的检测。结果旋毛虫检出率分别为1.66%、1.66%、1.21%和1.60%。结论快速试纸条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特点,用于现场检测可收到立等可取的效果。
猪旋毛虫检验一般在生猪宰杀后同步检验进行,检验时必须在有充足的光源、专门的检验设备和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必须有足够的人员满足与屠宰生产线同步同速进行检验。因此,良好的组织管理是猪旋毛虫检验的必要保障。
样品采取与送检
采集
猪宰后检验采取左右膈肌脚各30克(膈肌脚难以取得时可取膈肌、腹斜肌等)。采样时一般在开膛后去白内脏后与红内脏前进行,采样人一手拿钩一手拿刀,用钩子钩住膈肌脚,用刀在钩住的膈肌脚周围划割,把膈肌脚采下。
编号
结合生产速度采用整十或整五的编号方式,将样品编上与胴体相同的号码,便于送检
送检
根据生产速度,合理使用采样盘或传送带等方式,把样品迅速送至旋毛虫检验室进行检验
结果报送
对旋检结果及时传递给复检(或终检)人员,及时对屠宰生猪进行综合判定。
猪旋毛虫的实验室检验要点
视检
将膈肌的肌膜和脂肪撕去,纵向拉平膈肌,在充足的光线下,肉眼观察表面有无针尖大半透明隆起的乳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然后再剪开肉样深部进行观察。
镜检
从左右膈肌脚不同部位,顺肌纤维方向剪取米粒大小的24个肉粒,其中视检到的小白点必须剪下。将肉粒均匀放在旋毛虫压片器中,排成两行,每行12粒,压薄镜检。如用载玻片代替,24个肉粒需要4块载玻片,肉粒放好后用手压紧两玻片,两端用橡皮圈缠牢,将肉粒压薄。将制好的压片置于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逐个检查肉粒
判定
肌纤维间已形成包囊的旋毛虫,多呈梭形、椭圆形,包囊中虫体弯曲呈螺旋状。肌纤维间钙化的旋毛虫,则囊内有多少不一、浓度不均匀的黑色末状或块状钙化物。钙化的包囊,滴加盐酸将钙盐溶解后,可以见到虫体痕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