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腰部后正中线上是督脉,《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患者多表现为腰部后正中线上的疼痛,可以在弯腰或者后仰时疼痛明显,疼痛部位集中且局限,棘突下多有明显压痛。比如棘间或棘上韧带的卡压或损伤。参考用穴:腰阳关。最近有几例椎管狭窄的患者用腰阳关或对应棘突下的阿是穴效果也不错。
脊柱旁开是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其直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足太阳经脉在后正中旁开1.5寸和3寸有两条纵行的经脉。其经筋分布范围与之也基本吻合。足太阳经的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可参考用穴:气海俞、次髎穴、秩边穴。这一类腰痛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大多数的腰痛都与足太阳经相关。尤其是气海俞,岐黄针行输刺结合合谷刺,对于腰三横突综合征或者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而运用次髎和秩边穴,对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的患者也是效若浮鼓。当然有下肢放射症状的还可结合殷门穴,委中穴,飞扬穴等。
再往两侧,就是足少阳经了。足少阳的经络主线是“循胸,过季肋,下合髀厌中。”其经脉循行线准确的说是经过季肋部,并没有直接联系到后背下腰部。但其足少阳的经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也就是从大腿外侧上行,至肱骨大转子处向后经臀部结聚于骶骨。因此骶部和臀部以及大腿外侧的疼痛,要考虑少阳经。参考用穴:八髎穴、居髎穴。
刺腰痛论篇明言,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也就是腰部俯仰和转侧均有受限,因此不可以忽视少阳引起的腰痛。尤其是常规认为太阳腰痛而治疗后不能有效缓解时,需要再仔细思量。
足少阴之脉,这个是平常腰痛较少考虑的经脉。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之筋:“而上循股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足少阴之脉有提及从大腿内侧向上贯脊,而其经筋更明确了从大腿内侧,结于阴器,再向后挟脊柱循脊内上行。也就足少阴经脉以及经筋可以引起腰以及大腿内侧的牵扯疼痛。
之前有在临床上遇见少数患者出现腰痛伴有大腿内侧的牵扯痛的应该就是归属足少阴了。那么问题来了,少阴腰痛参考用穴应该怎么选呢?个人觉得要考虑夹脊穴,因为经筋循行“循脊内挟膂”。
还有一条就是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肿。在刺腰痛论篇中,有人提出衡络之脉所致的腰痛就是带脉腰痛,多得之“重举伤腰”。参考用穴:带脉、气海俞。之所以要用到气海俞是因为气海俞对于腰部的经气具有非常好的疏利作用。
还有一条容易被忽略的经脉是阳明经,阳明经循行从下肢前侧至腹部,没有直接联系到腰部,但其经筋“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即是其经筋从大腿前侧,沿着髂嵴边缘向后结聚于腰椎,临床可见腰部疼痛,伴有大腿前侧疼痛。
刺腰痛论篇中提出“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所见者”,顾,是回头看,左顾右盼,也就是相当于腰部转侧活动受限。当腰痛且伴有不能转侧,包括站立位以及平躺时转侧受限取脾俞穴,效果均好。若伴右侧大腿受限不能上抬,可结合参考髀关穴。
至于《素问?腰痛论》篇的中其他诸如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尚未能全部理解。但上述六条相关经脉和经筋临床多见,故先做整理。
杨小喜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