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季大多数人痛经加剧
天气变冷后,不少女性就会出现痛经,或原有痛经更严重的情况。
专家指出,秋冬季节发生痛经多是由于女性个人体质虚寒,或不良生活习惯使喜温的子宫受凉所致。
开始转冷的秋季和寒冷的冬季,女性月经延后、痛经的情况比其他季节多发,且多为二三十岁女性,主要症状为痛经和月经量减少。
专家分析:一些女性天冷还穿短裙受寒着凉,导致子宫、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子宫肌痉挛是痛经的主要原因。
而此病与肾阳虚相关,肾阳虚引起宫寒,进一步引起月经后期、血滞、冲盈失调,血块不能按时排出子宫。
下半身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而宫寒造成的淤血,会使白带增多,阴道内卫生环境下降,从而引发盆腔炎等疾病。
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脂、气血虚弱、而对于痛经的治疗,也要“分而治之”,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临床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脂、气血虚弱、湿热下注四个症型。
1、气滞血瘀型
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伴胸胀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治宜理气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型
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3、气血虚弱型
经后一两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止痛。
4、湿热下注型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专家还指出,一般在冬季多见于寒湿凝滞型痛经,因此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一定要注意经期保暖,保持身体暖和将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肌肉,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盆腔部位。
预防和缓解做到六点:
1、了解经期卫生常识,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
2、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防止经、产期间上行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经血引发的各种疾病。
3、保持身体暖和将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肌肉,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骨盆部位。
如果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或到风大的地方活动时,穿着“清凉”的女性最好加一件长外套保暖,膝关节可用厚毛巾或护膝保护。
4、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加体质。
5、穿低腰裤、露脐装引起肚子痛时,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或喝生姜红糖水等袪寒暖胃,多做温度养生
6、体质偏寒的女性,平时还应尽量避免淋雨、洗冷水浴、吃寒凉生冷的食物。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