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痛经

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或痛及腰骶,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严重的痛经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发凉,甚至出现晕厥。

现代医学的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及子宫卵巢部位肿瘤所致痛经者,均可参照论治。

痛经的病机,首见于《黄帝内经》:“妇女经来腹痛,多由于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脉,损伤冲任之脉”,这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痛经的理论也有重大突破,如张景岳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纵观古今,其痛经为患,总体分为二种情况: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因各种原因导致胞脉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不通而痛,为实证,不荣则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为虚证。

不论是气滞、血瘀、寒凝,还是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均可产生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失调,导致痛经,其中“瘀”是本病的关键和重点因素。经期或经期前后,伤于情志,肝气不舒,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液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寒凝者,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寒邪,或过于贪凉,久居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导致经血凝滞不畅,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导致经血运行迟滞,均可导致血行不畅,瘀滞而痛。脾胃素虚,化源不足,气血虚少,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以后,血海愈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气血运行无力而产生瘀血,血虚失濡,故瘀而作痛。肝肾亏损,多因禀赋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劳累过度,损伤肝肾,耗伤气血,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行径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经血涩少,运行不畅,发为痛经。总之,痛经一症,无论虚实,其病机最终皆演变为瘀。其中,实者因气滞,寒凝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而作痛,虚者,因虚致瘀,导致痛经。

遵从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对各种类型的痛经,无论是气滞血瘀,寒凝血淤的实证,还是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的虚证,在治疗中都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等,用于临床,常获显效。

痛经的传统辨证分型:

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寒凝胞脉、气血虚弱、脾肾阳虚、肝肾亏损六型论治。

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大法,其对应的治疗原则为“清利湿热”“行气化瘀”“温经散寒”“益气活血”“温阳补肾”“补益肝肾”。

1.气滞血瘀:经行小腹胀甚于痛而拒按,经行不畅,色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胀痛,舌暗有瘀点,脉弦涩——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涩:行经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少腹逐瘀汤;

3.气血虚弱:经行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圣愈汤;

4.肝肾阴亏: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经色黯少,腰膝酸软,胸闷胸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肢体麻木,小便频多,舌红太少,脉细弦——调肝散;

5.脾肾阳虚:恶心呕吐,手足不温,舌暗有瘀点,脉沉涩紧。严重者冷汗淋漓或晕厥——温经汤;

6.湿热蕴结: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兼有小腹灼热感,时有低热起伏,平时带多色黄气秽,月经先期,色深红,质稠有块,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四逆散合金铃子散。

根据福德散人临床观察统计。上述单纯症型较为少见,由于疾病是处于时时变化之中,再加上现代人的共同体质等原因,临床多见的是寒热错杂,多种证型同在的病理改变。所以加减治疗,整体调理,改善体质,唤起机体自愈系统,使疾病疗程缩短,疗效增强,利于疾病康复。

加减细论:

一般予原方(加量芍药至0-60克,疼痛严重赤白芍同用);

痛经严重合乌陈汤(当归30克,川芎、乌药各0克);

少腹痛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30克;

气虚乏力加黄芪30克;

腰痛加杜仲、续断各30克;

乳房胀痛加量香附至0克,橘皮改为青皮0克;

手足冰冷加附子或干姜、细辛各10克;

盆腔腹腔炎症明显者合腾龙汤;

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症者合用消瘤汤(丸);

其他随症加减。

痛经乃本虚标实之证,其治不离活血化瘀但却不可单纯和过度活血化瘀,还应注意养血和血,痛经虽多瘀血,但一味攻伐,只能取效于一时,久之必损精血,阻碍生机。妇人以血为本,经孕胎产均以血为用,故妇人之生,多不足于血,疗妇人之病,宜顾护精血,扶助生机。

服药一般从月经前7-10天开始或视痛经症状的显现为准,服至月经来潮为止,瘀重块多或月经量多漏下者经期也可服药,若有条件或病情较重者也应坚持服药,以缓图其本,才能使痼疾荡然,气血调和。

每日一穴

中注穴:通调腑气,行气调经!

中注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常用腧穴之一,为冲脉、足少阴经之会穴。穴位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注穴的位置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经常刺激按摩中注穴,可以利湿健脾,起到通调腑气,行气调经的作用。

中注穴:中,与“外”相对,在这里是指内部;注,注入也。中注穴名意指肾经与冲脉的冷降经水,经由本穴的位置注入体内。本穴多用于调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等病症。按摩时,可用中指的指腹按揉中注穴,每次3-5分钟即可。

福德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by/8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