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有以下几种:①子宫颈管狭窄,使月经外流受阻而引起痛经;②子宫发育不良导致血供异常,造成组织缺血、局部缺氧而引起痛经;③精神、神经因素使部分女性对疼痛过分敏感;④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高于正常妇女,前列腺素使子宫肌收缩而引起痛经;⑤爱吃冷饮,或经期受寒引发痛经。中医则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除了传统的口服中药,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按摩、贴敷、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多途径的综合方法,往往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一、饮食和情志辨证护理 饮食习惯和情绪状态决定着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发展,调查发现,喜食冷饮者、喜食辛辣食物、学习压力较大、对月经恐慌是痛经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因素。因此,改善日常生活习惯是预防原发性痛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1寒湿凝滞型 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且色黯有块,伴有小腹发凉、出冷汗等。护理上应注意避风寒,不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要涉水、游泳,不要坐在阴湿寒凉地方。外出时要防止淋雨。食疗方:姜枣红糖水、姜枣花椒汤。 1.2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且行经不畅,经血紫黯有块,伴两胁胀痛,或经前乳房胀痛等。护理上要以疏导情绪为主。针对月经期间可能出现烦躁情绪,应消除其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精神舒畅。聆听欢快音乐及外出散步,分散注意力,以保持情绪稳定。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 1.3肝肾亏虚型 症见经行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量少、色黯质稀,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等。因此,注重调摄生活,保证充足睡眠,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状态。食疗方面,可用黑豆、鸡蛋、米酒同煮而食。 1.4气血虚弱型 此型多因经期、产后气血耗伤,血室正开,外邪乘虚而入,以致瘀血滞留。症见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或小腹坠胀不适,面色苍白,神疲无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等。嘱患者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多休息,免劳累。经期尽量不做剧烈活动,注意补充营养。多食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大枣、龙眼肉、淮山药、各种豆类等,食疗方:乌豆蛋酒汤、韭汁红糖饮。二、中医护理技术(外治法) 中医护理技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的一种护理技能操作技术,本科室目前已开展包括电子灸、传统艾灸、耳穴贴压、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红外线治疗等技术方法,对于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苦具有较好的作用。 2.1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中医耳针疗法的一部分。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有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态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不但可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以治疗疾病。操作方法是选用王不留行,辨证选取耳穴贴压,月经前1周开始,每日至少按压2~3次。常用的耳穴包括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等。 2.2艾灸疗法 艾灸是通过艾燃烧的热力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的外治疗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电子灸逐步进入医疗领域。电子灸不但继承了艾灸疗效显著的优点,结束了艾灸烟熏火灼的原始落后方式,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上也有显著提高。目前本院已开展电子灸疗法,结合痛经虚实分型,每于经前及经期行灸疗法,并配合口服药物,对缓解痛经有较好疗效。 2.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对人体穴位给以外用药物刺激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操作方法是将所需中药制成的膏剂贴敷于穴位,并用胶布等加以固定,于经前7天至经后3天,1~3天更换1次,2~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2.4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属中医学传统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直接作用于盆腔等部位,可以促进和调整子宫功能活动,起到促进盆腔气血运行的作用,是“通则不痛”治疗原则的具体表现,也被认为是中医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有研究表明,穴位按摩三阴交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针刺三阴交。若在此基础上,采用医用红外线理疗灯对准穴位或疼痛部位照射,疗效更佳。 2.5中药熏蒸、中药足浴 利用中药汽疗仪和自动熏蒸药浴仪,加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中药,调节设定一定的温度、时间,使药物产生的蒸汽作用于患者全身,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及松弛平滑肌等,达到较迅速镇痛等作用。此外,亦有报道根据中药煎煮取汁泡脚的传统保健方法,使用辨证论治中药足浴,浸泡并按摩足底、脚趾、足背、足跟、脚掌、小腿前后、涌泉等穴,对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取得良好疗效。
医院妇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