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痛经找准三个穴位艾灸即可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经前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s)异常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痛经常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减少PG的释放量,止痛以缓解症状,但具有毒副作用多,易复发,有依赖性等不良后果。中医学称原发性痛经为“痛经”、“经行腹痛”。古有“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之论,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系由饮食生冷、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冲任滞痪、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润,以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治疗以调理冲任,温经止痛为法。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胞宫者二脉所主,铺药隔姜灸关元穴区,直通冲任二脉,温经散寒利湿,对气血有补益与温通作用,且为痛经时主要病位,故适应于各证型的痛经;三阴交穴区为足太阴脾经所主,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与冲任、胞宫、小腹密切相连,故此二穴调控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以濡养经脉而发挥缓急止痛的功效。

关元穴为治疗妇科疾病要穴之一,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该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仰卧取穴,功能培补元气,导赤迫淋。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功能: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

子宫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为中极穴,其旁开3寸为子宫穴,亦仰卧取穴。主治不孕、月经不调、血崩等,功能调经种子、理气止痛。

所选用的关元、曲骨、子宫穴均对治疗痛经有着明显效果,艾灸可温通经络,艾叶辛温,可通经络、逐寒湿,加之点燃后的热作用,可增强其穿透性,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逐痹效果,从而充分发挥该方治疗效果。

铺药隔姜灸可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疗效显著,且疗效明显,这与铺药隔姜灸的药物、灸材、隔灸物的作用和温热效应均有关。艾灸具有温补之效,对于“寒、虚、湿、瘀”引起的痛经效更佳。艾灸有利于盆腔气血运行增强组织灌流量,同时可降低神经兴奋而提高痛阈可解除子宫痉挛疼痛。

艾灸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线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使局部的毛细血管充分扩张,局部组织通透性增强,药物离子进入体内,即可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而使局部循环得以改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mytj/1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