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85例
史建辉陈跃平薛琳娜
河医院
我们以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85例均系我院妇科门诊患者,其中12~18岁23例,1~25岁26例,25~35岁18例35—45岁18例,已婚41例,未婚44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子宫肌瘤2例;有盘腔手术史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1.2临床表现痛经,小腹冷痛,痛引腰腑,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恶心呕吐,腹泻,甚者昏厥,苔白,脉沉紧。2治疗方法予四逆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焦附子6g,干姜9g,甘草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乌药10g,木香7g,小茴香15g,生蒲黄12g,白芥子7g,血竭(冲服)3g。如兼血瘀者加莪术9g、炒乳香1Og、炒没药10g;小腹冷加荜茇9g、芦巴子1Og;兼气虚加人参12g、香附10g;腹泻者加薏苡仁30g、山药12g;青春期患者加巴戟天12g、紫河车9g;恶心呕吐加陈皮9g、砂仁9g;育龄期兼不孕患者可加紫石英20g、蛇床子12g。每月于经前5日开始服药,经期继续服用,连用10日,1日1剂。经后可暂停服用。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经后可根据不同病情,继续服用调经治本药物3个月为1个疗程。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3.2治疗结果本组85例,治愈48例,占56.5%;好转33例,占38-8%;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4典型病例杨某,女,16岁。09月14日初诊。痛经4年。12岁月经初潮,周期28日,行经5日,经行小腹冷痛,有小血块,伴有冷汗,恶心,四肢不温,唇甲青紫,大便溏薄,每至月经来潮,难以坚持学习,必服止痛片,肌肉注射安痛定等方可勉强维持,末次月经为、8、17。来诊时适逢月经将至,小腹轻微胀痛,面色略显苍白,舌质紫黯,脉沉细。盘腔B超未见异常。辨证为寒凝气滞型痛经。治宜温阳散寒,行气止痛,伸发阳气,方用四逆汤加味:人参12g,焦附子5g,干姜9g,甘草10g,川楝子15g,延胡12g,白芥12g,五灵脂9g,莪术9g,木香7g,小茴香12g,血竭(冲服)3g,乌药12g,巴戟天12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经期不停药。服药后月经于09月16日来潮,小腹微痛,行经5日,无其它不适于上方加细辛3g,于下个月经周期,经前2日开始服药,共服7剂。20O0—12月经来潮,行经5日,量中等,未出现腹痛。嘱停药观察,禁寒凉、生冷食物。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5讨论痛经是妇科常见病,重者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与学习。西医认为引起痛经的原因与精神、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有学者对痛经的病理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痛经患者外周血与月经血中前列腺素的含量高于正常人,前列腺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引起子宫肌肉痉挛,导致局部供血不良,而致痛经;痛经患者的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瘀加重。痛经严重者表现为疼痛剧烈、冷汗、四肢厥冷、腹泻、呕吐、面色苍白、昏厥等。这些症状与四逆汤证极为相似,且与寒凝气滞型痛经的机制一致,故采用四逆汤为主治疗,收到很好疗效。四逆汤中附子温阳逐寒,迅达内外;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炙甘草益气温中,共奏破阴回阳之功,可缓解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降低宫颈狭部的紧张度,使其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减轻腹痛。在此基础上加用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小茴香、乌药、血竭、炒乳香、炒没药等,用于寒凝气滞型痛经,只要辨证准确,用之捷效。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