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月经期和月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常发生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偶尔发生在月经期后数日内。下腹痛呈痉挛痛和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及肛门周围。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或下腹部,畏寒、大便频数,剧痛时可发生虚脱。
二、西医分型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四、中医分型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常见证型有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湿热阻络和寒湿凝滞。1、气血虚弱型症状: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2、气滞血瘀型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3、湿热下注型症状: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4、寒湿凝滞型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三、临床表现1.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继发性痛经症状同原发性痛经,由于内膜异位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常常进行性加重。2.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3.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4.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五、中医治疗特色1、中药汤剂可以针对不同证型痛经进行治疗,疗效确切稳定,起到疏肝理气,和血调经,行气止痛之功效。2、针灸可以起到调理脏腑气血,通经止痛的作用。3、艾灸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辅助增强针灸疗效。
六、预防1、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2、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3、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4、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5、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6、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消除恐惧心理。7、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昏厥,应先保暖,再予解痉镇痛剂。8、多喝热牛奶。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可以缓解痛经。9、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