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看9位中医名家如何各显神通

正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痛经指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病证。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所致。

该篇收录了多位针灸医家的临床治验,有的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有的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取穴;有的独取次髎埋针;有的采用穴位贴敷等等。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治愈。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

1

梅花针叩刺祛瘀生新——车建丽

中医学理论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而采用的祛瘀生新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车建丽根据其独特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取穴:膀胱俞与次髎之间。

操作:局部皮肤做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以腕力叩刺双侧腰骶部膀胱俞与次髎之间,以隐性出血,量逐渐增多至布满局部皮肤为度,然后用玻璃火罐叩拔出血区域,留罐15—20min。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痛经一证由气血亏虚,冲任失调,寒凝胞宫,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言:“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本症虚实夹杂,治从祛瘀入手,以行气活血、调和冲任、温经通络为法,即能法到病除。

张某,女,38岁,中学教师。初诊日期为年4月6日。痛经10年,加重1年。10年前因紧张、过于劳累,每遇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小腹疼痛,以后日益加重,发展至每次月经来潮必须服止痛片或注射哌替啶才能缓解。妇检:子宫、附件无器质性病变。来诊时:小腹疼痛,得温则减,月经量少而不畅,夹有紫色血块,平素怕冷喜暖、腰酸无力。患者面部鼻梁两侧褐色斑点满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弦。取穴:膀胱俞与次髎之间的区域。操作同上。1个疗程后,当月经来潮时,疼痛明显减轻,无须用药。4个疗程后经行再无腹痛发生,随访3年无复发。

2

辨证施针补虚泻实——熊宏大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且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女性。常见肾气不足,外邪易侵,冲任两经失调,阴阳有偏盛偏衰之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发作。熊宏大辨证施治,疗效明显。

1.气滞血瘀型

主症: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有胸胁痛,或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经净消失,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取穴:太冲、气海、三阴交、天枢、阳陵泉。

操作:针刺用泻法,得气之后,用电针断续波通电30min,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寒湿凝滞型

主症: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伴有畏冷身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取穴:地机、中极、气海、三阴交、次髎、命门。

操作: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用艾条截成一段长约3—4cm的艾炷,点燃,倒插于针柄之上用以温经散寒,每次30min。

3.气血虚弱型

主症:月经后1?2天或经期小腹隐痛或伴小腹有空坠之感,得按痛减,经量少,色淡,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血海;耳穴取子宫、脾、胃。

操作:针用补法,留针30min,针后再用艾灸足三里、气海,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天自行按压2—3次,每次l0min左右。

4.肝肾虚损型

主症:经行之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酸作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或伴有潮热,耳鸣,舌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弦。

取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悬钟;

配耳穴:子宫、肾、肝。

操作:针用补法,留针30min,针后在肾俞及关元处拔火罐lOmin;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天自行按揉穴2?3次,每次15min左右。

以上各型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6?7天,若治疗后仍有痛经者,第一、第二型于下月再次治疗,而第三、第四型于月经净后继续治疗1周。

本法用针刺调整阴阳,疏通经脉,补虚泻实,理气止痛。气滞血瘀型以泻实为主,寒湿凝滞型以温经通络为先,气血虚弱型以补气养血为要,肝肾虚损型以滋肝养肾为本。后两型属于虚证,短时治疗难以见效,故配合耳穴贴压,月经过后可继续用上述方法治疗,循序渐进方可取效。

刘某,16岁,学生,年3月12曰初诊,2年前月经初潮,每于经前2~3天及行经之时小腹疼痛,局部伴有怕冷、喜温、拒按,经量少,经色黯黑夹有血块。近3个月来病证加剧,来经时必须卧床,须局部热敷以及肌内注射止痛针后稍可缓解。患者形瘦,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而紧。辨证为寒湿凝滯型痛经,按上述方法治疗7天,来经时疼痛基本消失,嘱其下月再治疗1次以巩固疗效。直至如今未发。

3

针灸并用调理冲任——丰玉红

痛经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均可导致经行不畅而发为痛经。丰玉红认为治当调冲任,养气血,化瘀通经,调经止痛。

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电针用G型治疗仪,关元与一侧的三阴交为一组电极,中极与另一侧的足三里为一组电极,频率及强度结合病情,以病人耐受为度。然后将长1.5cm艾条插在针柄上施行温针灸,使患者有温热和循经传导之感(灸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烫伤)。每次治疗40min,每天1次或每天2次,经前或痛经发作时进针治疗,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5~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和其他疗法。

关元穴益精血,补肝肾,养冲任;中极穴调理气血,通调冲任;三阴交可调理三阴经的气血,为治疗痛经的远道取穴;足三里补脾胃,益气血生化之源。温针灸能温通经脉,调经止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且简便易行;电针可加强刺激,增强镇痛效果,提高疗效。针灸并用,共奏调冲任、养气血、化血瘀、温通寒滞、调经止痛之效。电针加温针灸可以治疗各型的痛经。

李某某,17岁,自月经初潮即出现痛经,至今2年余,每于经前及经期腰腹剧痛,涉及下肢酸痛不适,伴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经量少色紫有块,少腹凉坠,得热则舒,曾多次治疗无效,行电针加温针灸治疗1次痛止,1个疗程后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4

主穴深刺配穴针泻——李上

李上应用次髎穴深刺配合三阴交穴治疗痛经,疗效较好。

取穴:主穴:次髎。配穴:三阴交。

操作:28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次髎穴,进人骶后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使酸胀得气感进入盆腔部,留针40min,留针期间行针4次,三阴交针刺用泻法。

痛经的主要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血行受阻或精血亏损致血滞胞宫,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次髎属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柱,联络肾脏”,故取次髎为主穴,以激发肾气;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经脉“属脾,络肾”,为气血生化之源,针刺三阴交可使气血得以化生。在针刺次髎时,针身进入髁后孔后,如需继续进针,则针尖略偏向外侧,因骶前孔虽然与舐后孔相通,但骶前孔在骶后孔外侧。患者有触电感时,提插手法需轻柔。若起针后疼痛复发的,可加针刺中极,足三里等穴以增强疗效。

吕某,女,16岁,年6月15日上午就诊。诉月经即将来潮,现腰腹坠痛难忍2h,患者弯腰,双手按压小腹,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患者每次月经来潮前后皆腹痛剧烈。诊断:痛经。治疗取双侧次髎穴深刺1.2寸,患者自觉酸麻胀感传至小腹部,随即疼痛减轻,并针三阴交,留针40min,中间行针4;欠,起针后疼痛消失,治疗3个月经周期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5

温针灸法,暖经行气——郄玉芳

郄玉芳采用温针灸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取穴:

气滞血瘀:气海、三阴交;寒湿凝滞:中极、三阴交。

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得气后,取2cm艾炷穿置于针柄末端,点燃施灸,灸2壮。

痛经患者以寒湿凝滞和气滞血瘀型最多见,与经期受寒、淋雨、涉水,进食生冷食品,内伤于寒有关;或经期精神刺激、剧烈运动、学习紧张,致肝失条达,使经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痛经。选气海穴,可理气活血,疏肝解郁,调和冲任;中极穴可调理冲任,温通胞脉,利湿祛寒;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之穴,具有通经络,利水湿,疏下焦,通气滞,调血宫之功能。温针灸法可温中散寒,温经通络,消瘀散结。

6

穴位贴敷穴注次髎——李种泰

原发性痛经是青舂期少女和未生育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李种泰采用穴位贴敷合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了满意效果。

1.穴位贴敷

取穴:中极、三阴交、地机、太冲(均取双侧)。

操作:选用表面光滑,直径约2mm的王不留行籽。用沸水烫洗2min,晒干装瓶备用。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粘附在0.6cmx0.6cm的胶布中央,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强刺激5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30s,3天更换1次。

2.穴位注射

取穴:次髎。

药物:用延胡索乙素注射液。

操作:嘱患者取俯卧位,于第二骶后孔中取次髎穴。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选用5ml—次性注射器,抽取上述注射液2ml,对准所选的次髎穴直刺进针1-1.5寸,待得气出现酸、麻、胀感,回抽无血后便可将药物注人,起针时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至局部无出血即可,每穴lml,每天1次。以上疗法均于经前5天开始至月经期第三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任何药物。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周期性疼痛为主的一类病证。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经期受寒、寒凝血脉致胞脉寒阻,不通则痛。穴位贴敷是通过持续刺激穴位,调节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治疗痛经颇有疗效。

穴位贴敷所选穴位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有祛瘀消积和止脐下之痛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使气畅血行,通经而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利气、活血通经。诸穴相配,共奏通调冲任、逐瘀止痛之功。

穴位贴敷药用王不留行籽,具有活血通络、下乳消肿之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等妇科病证。故用王不留行#穴位贴敷长时间刺激上述腧穴,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滞、通经止痛。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效穴。延胡索乙素注射液是中药延胡索的提取液,延胡索为气中血药,善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为止痛良药。因此,穴位贴敷合穴位注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在穴效和药效双重作用下,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促使宫颈口松弛,子宫流血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7

艾灸地机和脾调血——王兆静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郄穴,主治:腹痛、月经不调、痛经、腰痛等。《甲乙经》:“在膝下五寸”。效能:和脾调血,理下焦。王兆静用艾炷灸地机穴,收到较好的疗效。

取穴:地机。

操作:取艾炷如小枣大,放穴位处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止。当燃烧至患者自感疼痛减轻,又继灸3?5柱,直到痛止,每天1次,连灸5次。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多用于治疗各经的急性病证。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郄穴,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有生血和统血作用,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提供物质基础。

痛经临床多见于青少年妇女,发病原因多由平时多食生冷及受风寒侵袭导致脾阳不振,湿寒内停,下注胞宫,瘀血滞留,而致经期腹痛。

艾炷灸有较好的温经通络作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邪,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痛。”用艾炷灸地机穴,治疗痛经,直达深部,可助阳祛寒,温通血脉,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经逐冷通脾阳的作用。艾炷性温,气温芳香,燃烧力温和,故可祛寒通经络,腹痛即安。

杨某某,女,16岁,学生,自诉13岁初潮,每月行经初期,小腹冷痛,经量少,血色黯紫,有瘀块,伴有恶心,影响学习,已3年有余,痛时喝碗红糖水或局部热敷症状减轻。本月疼痛又发。来急诊科就诊,后转针灸科。查:患者痛苦面容,舌苔白腻,脉沉紧,按原发性痛经治疗。即灸地机穴,取艾炷如小枣大,放穴位处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止。当燃烧三炷时患者自感疼痛减轻,又继灸五炷,痛止,每天1次,连灸5次,本月经期顺利通过。嘱患者每月经期提前1周来灸,每天1次,灸到当月月经来为止,连续灸3个月。半年后随访行经期未再腹痛。

8

三穴悬灸周期疗法——徐杨青

徐杨青等用悬灸气海、关元、三阴交周期疗法治疗痛经,取得满意疗效。

取穴:

气滞血瘀:气海、三阴交(双侧);寒湿凝滞:关元、三阴交(双侧)。

操作: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所逢腧穴,约距离皮肤2?3cm施以悬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热感,至皮肤红晕为宜,每穴灸15min。月经前5天至月经停止为1个疗程,每天1次。

本病临床以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尤为多见,常由于经期受寒、淋雨、涉水,进食生冷食品等,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或经期精神刺激、剧烈运动、学习紧张致肝失条达,使经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痛经。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选气海穴,可理气活血,疏肝解郁,调和冲任;关元穴为任脉经穴、亦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可调理冲任、培肾固本、大补元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利湿、疏肝理气、补益肝肾作用。悬灸有温中散寒,温经通络,消瘀散结之功。此法治疗痛经取穴精少,.操作简便,刺激温和,疗效显著,且费用低廉,故临床患者易接受。

熊某某,21岁,大学生。年11月10日就诊,自述行经时腹痛6年,疼痛持续1天,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每遇行经时则腹痛难忍,甚至休克,月经.量少而不畅,夹有紫红血块,畏寒喜温,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冲任气滯,寒凝胞宫。治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嘱患者在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治疗,悬灸关元、三阴交(双侧),每月治疗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未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9

针推并用泻实补虚——胡东辉

胡东辉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取穴:主穴:子宫、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寒湿凝滞加中极、水道;湿热蕴结加阴陵泉、膀胱俞;气血虚弱加脾俞、归来;肝肾亏损加关元、照海。

操作:所选腧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子宫穴直刺1?1.5寸,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三阴交穴向小腹部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针刺手法实证施行泻法,虚证采用补法。留针20~30min,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月经前2?3天开始施术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推拿:以小腹部、腰背部、任、督、肝、肾之脉循行之处及治疗痛经穴位所主之处为主。分两步操作:

①患者取仰卧位,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旁,医者立于患者右侧,用摩法或揉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反复操作20?30次,然后用一指禅推法在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治疗,每穴约5min。腹部手法要深透有力,以病人自感腹部出现灼热即可。

②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右侧,用掌揉法、接法按摩病人腰慨部,时间约5min,然后用按压法治疗八髎穴、肾俞、命门、腰眼等穴,每穴按压lmin,以酸胀为度。再用擦法在腰骶部施术2?3min,以透热为度。每天1次,月经前5?7天开始施术治疗。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舞变化急骤,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凡经前、经初痛者,多为实证;经后、经行末期痛者,多为虚证。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实证痛经,应选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穴位;虚证痛经者应选具有补养气血,温肾通经止痛的穴位。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期间,痛经患者需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人个卫生,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起居有常,以提高战胜病邪的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版权声明:

。如有需求、意见或建议,请。

/k

投稿/合作:

qq.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tz/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