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引起的疾病,根据子宫肌层病灶为弥漫型或局限型分别命名为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腺肌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期缩短、不孕、月经前后点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由于子宫腺肌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医学界还没有针对该病的特异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如止痛、止血等。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与研究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并得到了有效治疗,但其发病率却在逐年增加。
子宫腺肌症主要发生于40一50岁左右的女性,其确诊需根据病理诊断。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报道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为13.4%,我院多年来的子官腺肌症患者中,其中40~50岁的患者占65.6%,略高于平均水平,符合近些年来子宫腺肌症患者逐渐变多的趋势预测。
发病原因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因多见于已生育女性,所以一般认为与分娩和相关的官腔手术有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病变的发生是因为子官的内膜和表层肌肉受到损害,使基底子的内膜长入子官的肌层。通过性激素和催乳素起作用。曾经有动物实验证明,给小白鼠注射大剂量雌激素或孕激素,会导致小白鼠发生子官腺肌症。近年来发现高催乳素水平可能是使鼠发生子宫腺肌症的主要原因。女性的慢性盆腔炎一旦破坏内膜与肌层之间的界限,基底内膜即可发生增殖并侵入肌层。
此外欧美研究报道,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次数和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均和子宫腺肌症的产生有关,而宫内节育器使用影响最大,剖宫产和妊娠的次数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也呈现正相关。
分娩与子官腺肌症:妇女在孕期血中雌孕激素和催乳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子官肌层血运增加,这给子官内膜侵入肌层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此外,在分娩过程中,还会导致子宫内膜浅肌层的损伤,在产后还会出现慢性子宫内膜炎。故分娩与子宫腺肌症密切相关。
剖宫产与子宫腺肌症:剖宫产为创伤性子宫手术,从理论上讲可能增加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在剖宫产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关系上,国内外专家的言论并不一致,甚至会产生意见相左。我认为其原因可能与剖腹产手术技巧及患者体质有关,但因其为创伤性子宫手术,所以与子宫腺肌症的关系仍应引起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