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聊一聊:职称,教师之“痛经”
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牵扯着广大一线教师的敏感神经。职称的高低不仅和工资多少有关系,而且是社会评价教师的一把尺子。有时,一个人没定上职称,仿佛这个人的能力、资历等诸多方面不行。大多数教师到了退休年龄,还是中级,甚至初级。事情往往就是怪,等到退休了,才想起自己当教师是错误的选择。有的老教师真悔恨自己,年轻时,为什么还拼劲的工作,幻想某一天自己晋上职称。
评定职称需要很多条件,论文、科研课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质课、在出版期刊上发表文章,课改年进个人、支教经历,辅导学生获奖情况,一年一度的考核分。等到正式评定时,还得群众打分,领导打分,考核领导小组打分。有的教师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就是一门心思教课,结果就是评定不上职称。论文、科研课题,在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哪一项自己不花钱,上级业务们只需要收钱盖个章。看看人家赚的钱数到手软。
有时为了获得优质课,还得和领导和教研员搞好关系。天底下,关系哪有不付出,人家帮助你,你得知道适当回报人家,欠的人情得还,要不然,下次人家怎么帮助你,你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
有的教师为了获得课改先进个人,一遍又一遍磨课,指导学生怎么回答问题,弄得课堂花样百出,有别于传统教学。为了一节所谓的公开课、课改课,有的教师需要和特定班级的学生磨合至少两周。等到评比一结束,该怎么上课还怎么上课,也没那么多说道。
职称评定是各个不同学科教师放在一起评,事实上主课教师优先,副科教师永远靠边站。出现了许多所谓没有用的学科。比如综合实践、政治、历史、美术、音乐、微机、科学。
职称评定不光看成绩,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必须学会所谓的情商。教师之间有时一到了投票环节,哪管正确不正确,就看关系。我关系跟你好,我就给你投一票。
职称评定时,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领导得先晋职称,然后才是群众的。背景硬的,三四十岁就是高级教师。
评定职称,各种“优”“模”很关键,有的老师是通过多年实干苦干获得的,有的老师是通过暗箱操作获得的。有的地方把支教作为先决条件,大家抢着脑袋去支教,结果指标特少;有的教师在原单位工作十几年都不如下乡支教一两年。
职称评定干是一方面,人情世故才是最主要的。有时为了晋职称,有的老师不得不挺着老脸求领导;有的教师为了职称,学会了在领导面前一个样,背着领导另一个样,领导反而认为人家教师“好”。有的教师,为了取悦领导,专门说些假话,不讲真话,一味顺着领导的要求去做,不管这件事符合不符合实际状况,反正就是听领导的;不得不佩服,这种为人处世哲学,还真很实用。在一些地方,有的教师为了定职称,直接到上级部门去争取;争取,说的不好听就是找人花钱买指标。
有的教师一旦晋上高级教师,什么活动也不参加,挑一些轻巧的事务做。
细细想来,学校就是一个类似的官场。有时,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讲得满嘴仁义道德,可仔细品味一下私下做的事情,都感觉可笑,可耻,无奈。社会进步怎么就这么难。
职称评定有时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有人欢喜,有人忧。难道高级教师就真的比初级教师强吗?
广大教师就希望静静的讲课,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获得应有的待遇。不必为了职称,到处拜观音菩萨,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得上“痛经”之病。要知道,所有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职称改革已进行n年了,越改越不见成功的希望。教师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