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琳一位普通中医学生,毕业临床工作的辛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6/5464402.html

梁同学的学习成长经历,医院校科班毕业学子的一个缩影,在没有师承的情况下,面对临床真的只能先被患者教,其中的辛苦甘甜,相信大家经历过都懂。

梁同学幸运的是,在大学期间就遇到明师,毕业之后也在不断追寻明师,在明师的指引下,早早找到了回归经典的中医之路。真信中医、真学中医、真用中医,相信在梁同学的坚持下,未来一定可以达到真效,求得中医学问之明,加油!

我的中医学习成长之路

文/梁冬琳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叫梁冬琳。今天晚上跟各位老师聊一下我的中医学习成长之路。

一、因病结缘中医,医院校

首先说起结缘中医,是从我中学的时候开始的。

我是打月信来的时候,就一直有很严重的痛经,医院,做过B超,也吃过止痛药,都不管用。然后就这么挺了一年多的时间。

然后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民间的中医,他用针灸和中药缓解了我的痛楚。这个经历让我觉得中医很神奇,因此就埋下了一个信任的种子。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当时突如其来,想着:要不就报考中医吧。然后我跟父母沟通这个想法以后呢,他们也非常的支持我。当时我想的就是学中医,至少能自救。

所以,机缘巧合,我就来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

二、本科学习遇明师,岐黄径路得启蒙

大三那一年,我遇到了明师。张驰老师教授我们《伤寒论》,可以说这是“灵兰之门径,岐黄之径路”,算是我真正中医启蒙的开始。

老师说,中医这门学问,得求明。明,是明理、明法,我们得知道邪之来路,也要给邪以出路,整个的来龙去脉得把握好。

老师的讲课,每每引人入胜。但当时的我还没有任何的临床经验,就把老师的医案当故事听,然后再感慨两句,哇,中医真神奇!哇,古人好智慧!原来中医还能这样学!

比如,老师讲中医气化,讲“六经钤百病,变中有不变”,这些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知识。那时的我还没有开悟,无法理解老师的知识。

但是,老师给我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向古人智慧的大门。

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开始望闻问切,顺着老师指点的方向,开始了中医学习。不再局限于中药功效、方剂歌诀的学习,而是就是学开智慧的中医。

三、毕业临床新手窘,勤奋学习成长快

本科毕业以后呢,我阴差阳错的医院,在康复科落了户。这是一个主打中医康复的科室,跟我所学的专业沾点边的,可能就只有针灸推拿这一块,因为针灸推拿可以说是传统康复嘛。

当时,我就在想,我能干点啥?然后会点啥?

结果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因为在这之前,我只给家人或者朋友下过针,还没有真正地拿针扎过患者,然后也没有给患者推拿过。

第一次给患者扎针,是科室主任逼着我,给他的病人下针。当时我的手抖的,真的就是跟帕金森似的。

然后,事实证明:人在逼不得已,或者说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的是潜能无限。在突破这第一关以后,我下针就不抖了,而且快速的上手。

那个时候,每到夜深人静,我的脑子里就开始疯狂的大脑风暴,拼命回想大学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什么,然后我学会了什么。就是一直在脑子里搜索这段记忆,然后老师说过的话,真的就像电影一样回放。

后来,我就想起老师说过怎么找穴位,可以找患者身上的痛处,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我这个人吧,对这些不对劲的地方,就比如痛处啊这些比较敏感,觉得不对的地方就往下扎。万幸的是,没有出过什么不可挽回的那些差错。

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中午下了班都不敢睡觉,就各种翻阅古籍,思考怎么去下针,怎么去行这个针法,怎么能让患者病情好转。

然后说到推拿。呃,我是真的不会。我一个弱女子,真的按不动。那些所谓的正骨的扳法呀、滚法呀这些手法,我就只知道个皮毛,没有什么实践经验。

不会,怎么办?患者到我跟前了,我不能说,我不会呀。那时候我真的才体会到什么叫急中生智。我就想,人最柔软的地方是在哪里?那些硬的肌肉我按不动,但是柔软的地方我可以按啊。

人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肚子。然后我就观察,凭感觉下手去揉肚子。

后面也真的没办法,跟张驰老师诉苦,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庆幸的是老师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这些临床新手,有问必答,指点我看腹诊方面的书籍。

顺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去实践,我慢慢就有了患者,并且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然后,我对自己的临床逐渐有了信心。

当然,以上针灸推拿等这些临床操作,都是在科室前辈的指导帮助下去完成的。老师说过,面对患者要胆大心细,胆大的前提是要你会,你不会的时候还胆大,那叫瞎搞。所以呢,基础知识一定要具备。

后来,我就开始各种疯狂的搜索老师的讲课音频,然后一遍一遍的反复地去听。很多时候,听到老师的音频,就是能解决我当下困惑的临床问题时,真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感难以言表,只有我自己能体会。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并且一直能学到老师的东西,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我也因为老师的《伤寒要语》,结识了陈剑城老师。

毕业后开始临床的这一年,是我飞速成长的一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学时老师所说的,有些事情得经历过才能懂,医学不只是课本上的东西,只有用在患者身上才能知道疗效。医者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

四、进入规培持续学习,追寻明师恶补知识

在康复科工作了一年以后,我就通过考核,进入了中医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也因为一直没有能找到自己心中所想所求的比较系统的理法方药,然后就开始了将近一年的追寻明师的路程。

一有时间,线上各种平台老师的课,我感兴趣的都会去听,比如说是徐文兵老师的呀、梁冬老师的呀。

也是因为一次机缘嘛,参加了马新童老师主讲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很有幸去跟诊了。过了半年多的样子,再次有了机会,我去深圳参加了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主办的马老师专题学术讲座。

这个讲座更加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让我开始思考相与中医的关系,回来以后就恶补相关的知识。

然后,年的5月份,我跟着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参加了陕西游学之行,和姜宗瑞老师们一起去了挺多地方,从山脚步行至楼观台,然后到铜川的药王山,还有药王殿里跪拜药王孙真人,诵读《大医精诚》等等。

五、回顾这两年学习经历,回归经典潜心筑基

也是陕西游学的这一次机会吧,我回顾了这两年的学习经历。

我一直都在追寻,过程有迷茫,也有挣扎,也有颓废,甚至还怀疑过自己可能真的不适合学医。临床不断的碰壁,然后不断的寻找答案,然后再开始新的碰壁……累的时候,就躺平一下,然后再挣扎起来找答案,就想为什么,然后怎么去解决。

但是,感觉有点像丢了西瓜捡芝麻,见一样就学一样,没有一门深入,什么都没有学好。

最近,这种感觉突然特别强烈,觉得学的太杂太乱,这些知识都没有办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心也跟着乱了。

我的老师张驰老师曾说过,我们得正心诚意,不管是对医学啊,或者说是对天地,都得怀着敬畏虔诚的心。可能是我的心还不够虔诚,然后自乱了阵脚。

之前,我看到有一位老师说百日筑基,所以现在我慢慢的也就是重回经典了。从伤寒条文开始捡起来吧,然后去感受、去体悟,就练自己的感觉,练临床的直觉。

感谢学医路上帮助过我,还有在我迷茫的时候指点我的老师们。

六、真信、真学、真用,以期真效

以上就是我到目前为止的一个中医学习的路程。可能也医院校科班毕业的中医学子的一个成长缩影吧。在没有师承的情况下,面对临床真的只能先被患者教。一个中医学子,从真信中医,到真学中医,然后再到真用中医。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建木医社发的一篇文章《每个炎黄子孙,身内都有一颗建木》(百会按:点击可查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刚好我在思考这个中医之路,有感而发。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像一颗种子一样,即使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也要尽可能的去汲取养分野蛮生长,长成一棵真效的参天大树。

我还在修行的路上,希望借助建木医社这个平台跟各位老师学习,以求达到真效。

感谢各位老师今晚的聆听,我的中医学习成长之路大概就是这样子。谢谢大家。

附作者简介

梁冬琳,执业中医师,广西客家人,本科就读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医院规培。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梁冬琳年1月9日语音分享于建木医社会员群,建木医社编委会整理成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本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tz/1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