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通八脉是内功中修练行气的一种重要功法。形意拳等许多拳种都十分重视行气功法的习练。脉学源自中医学,脉学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轨道路线。
气通八脉,就是调动内气沿八脉路线运行,打通阻滞的穴位,使气血运行通畅,优化人的体质,增强人的体能。
(一)八脉在人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八脉,即督脉、任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其中任督为主脉。八脉含括了人体大部分的重要穴位,对人体的健康关系极大,特别是任督二脉,是人身之子午,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
任脉在体前,循前身,为阴气之海。
督脉在身后,循体背,为阳气之海。任督二脉相合可见浑沌无间,两脉相分可呈阴阳不离。任督二脉实为一源二支,又是人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
带脉横腰腹,宛如玉带,总束各经。
冲脉挟脐直上,居一身之要。
阳维于两臂外侧,主一身左右阳气。
阴维于两臂外侧,主一身左右阴气。
阳跷于两腿外侧,连全身之阳经,主一身在表之阳。
阴跷于两腿外侧,主一身之里。
(二)气通八脉的循行路线和方法
气通八脉取坐姿和立势均可。坐姿,两腿伸直,两手放在两膝之上。立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坐、立均须两目垂帘,净虑息念,神不外驰,调匀呼吸,定静守中,此为气通八脉的预备形式。
气通八脉以“鼻息意领”为法。五吸五呼为一功。
第一吸:循督脉,吸气时,意由会阴穴提气,意领升尾闾,经夹脊致玉枕达百会。随之呼气,循任脉,领气由百会下行至会阴。
第二吸:循带脉,吸气时由会阴提气,至气穴分开双行走背两侧带脉升至两肩窝。随之呼气,循阳维脉,气由两肩窝双行两肩外侧,至两手心劳功穴。
第三吸:循阴维脉,气由两手劳功穴沿两臂内侧至两乳处。随之呼气,气由胸前双下于带脉气穴并相归并下至会阴。
第四吸:循冲脉,气由会阴直上督前任后之中间冲脉,上至绛宫。随之呼气,循阳跷脉,气由绛宫下气穴至会阴分走两腿外侧,达两足心涌泉穴。
第五吸:循阴跷脉,气由两足涌泉上行两腿内侧,于会阴相合升于气穴。随之呼气,气由气穴下归于会阴。
此即五吸五呼,气通八脉。道家把五吸五呼称为十口呼吸,名曰“十口呼吸开八脉”。说法有异,功法相同。
(三)练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练功时间。此功法早晚均可练习。环境以静幽为佳,以助排除外界干扰。“五呼五吸”循八脉一遍为一功,可根据本人的情况而定,一般以三至五功为宜。
二是呼吸要细缓。要不急不滞,呼吸有序,鼻呼鼻吸,呼吸相连。
三是要熟悉行气通脉的路线。经常习练即可逐步掌握,形成自然。
四是要明确“以意领气”的实质。“以意领气”是一种心理活动。“意”即“念头”,由“念头”控制气的运行,引领气的运行。这种能力同样需要锻炼。但是,在“以意领气”时,“念头”又不能着实执固,意领是一种若虚若实的状态,即念、气、形、神相合为一的状态。
武当山野生九蒸九晒黄精(道医古传九制法)
黄精别名“山姜”地精、仙人粮等,古代养生学家眼中,黄精是延年益寿的好东西,有“久服成仙”之说,又称之为“黄芝”,意为像灵芝一样是“灵丹妙药”。它是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因为具有增强身体耐力、抗疲劳和强肾补虚的作用,所以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更容易记住的名字——地精;
黄精因其极好的滋补功效,寄托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不懈追求,黄精亦因道教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而被奉为仙品。
道教中人服食药饵“黄精”的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道教诞生之前,作为道教的早期雏形的神仙道,便以服食黄精作为主要的饵药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汉武帝时道士戴孟服黄精,又兼能种植。
神仙道颇重外在形体练养,将黄精列为长期服用的仙品,寄托了人类对生命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黄精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药食同源的长期实践中,被证实确有延年益寿的价值,服食黄精比道教的历史更要深远。在道教经典《道藏》中,最早记载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的是东汉时期,如汉灵帝时淳于斟“服食胡麻黄精饵”,陶弘景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也记载:“张礼正,衡山,汉末服黄精。”汉末至北魏时期,道士张礼正“服黄精,颜色丁壮”,隋末道士岑道原“常食黄精,时百余岁,肤若冰雪”,元道士罗霎震撰《武当记胜集》认为黄精“苗带纯阳伴鹿眠,根头充实几经年”,历代道士服食黄精蔚然成风,不胜枚举。道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