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青竹中医
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文|苏木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朱氏妇科是近代江浙沪杏林妇科的著名流派,至今历百年,三代传承,名医辈出,医术精湛,尤热心医学团体和教育事业,创办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培育后人,声望之隆,称道海外。
姨妈痛到底有多痛???
痛到面色发白,直冒冷汗。
痛的在床上蜷缩打转,严重点晕厥昏倒。
......
实际上姨妈痛是一种比较难以忍受的剧烈的痛。
疼痛性质不一样程度也不一样。
胀痛/隐痛/刺痛/绞痛....
对于缓解痛经,有的人说“用点布洛芬就足够了”。很显然,这并不足以应对严重的痛经。
痛经又可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也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
“喝热水没用”
“吃止痛药也没有缓解”
“暂时不疼了,下次来姨妈照样疼”
中医如何解决痛经?让痛经远离我们。舒舒服服的经期,不再是梦想。
海派朱氏妇科痛经方
加减没竭汤(化膜汤)
海派朱氏妇科
生蒲黄24g(包)炒五灵脂15g三棱12g莪术12g制乳香3g制没药3g生山楂12g青皮6g血竭粉2g(冲服)
破气行滞,活血化瘀止痛。
妇女痛经,尤其是膜样痛经和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本方以蒲黄、血竭为主药,起破气行滞、活血化瘀的作用,月经间期起服,连服10剂,对膜样痛经有化散膜块的作用,膜散经畅,其痛自止。月经过多者,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仙鹤草等通涩并用、去瘀生新。偏寒者,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瘀热互结者,加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柴胡、延胡索等。本方的成药名为加味没竭片、痛经三号口服液(医院制)。
医案
▌1.朱南孙医案
陈某,25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年3月13日初诊。
巧克力囊肿术后2年复发。患者于年2月行左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剥离术,术后间断服中药。年5月B超示:右卵巢内囊性结构,右卵巢大小51mm×40mm×37mm,内见无回声区39mm×28mmx25mm,细密影,中见分隔。CA.9(高于正常值)。LMP(末次月经)2月22日,量多,7天净,痛经(+),伴腰酸,乳胀。
经间期出血3天,纳可,寐安,二便调,脉细弦,舌暗,苔薄黄腻少津,证属瘀阻冲任,肝气受阻。治拟活血化瘀,疏利冲任。
生蒲黄15g(包)五灵脂15g柴胡6g延胡索6g川楝子12g制香附12g大蓟12g小蓟12g茜草15g马鞭草15g青皮6g血竭9g制乳香3g制没药3g*12剂。
6月19日二诊:经来尚准,腹痛减轻,LMP5月27日,略有小腹胀痛,脉弦细数,舌红苔黄腻。证属宿瘀留滞,瘀阻冲任气滞。治拟活血化瘀通经。
原方去大蓟、小蓟、茜草、马鞭草、制香附,加刘寄奴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三棱15g,莪术15g*12剂。
9月4日三诊(代诊):LMP8月30日,未净,腹痛减轻,腰酸。仍属巧克力囊肿术后,宿瘀留滞。治以活血化瘀,通利冲任。
生蒲黄15g(包)丹参30g丹皮15g王不留行15g川楝子12g石见穿15g皂角刺15g三棱15g莪术15g血竭9g柴胡6g延胡索6g青皮6g制乳香3g制没药3g*12剂。
后宗原法,原方出入加减治疗,至第四诊经行腹痛即明显减轻,乳胀、腰酸消失。
年3月5日八诊:(年2月1日)B超示:右卵巢46mmx26mmx34m。CA.7(正常)。LMP2月7日,5天净,量中,块多,适值经前,小腹略痛,已有行经预兆,脉弦浮数,舌暗薄黄腻。证属肝火旺盛,瘀阻冲任。治拟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通滞。
生蒲黄15g(包)五灵脂15g丹参30g丹皮15g赤芍15g石见穿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青皮6g陈皮6g柴胡6g延胡索6g制乳香3g制没药3g*7剂。
按:巧克力囊肿属子官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官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多发于育龄妇女,发病率达15%-20%。其临床常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盆腔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为血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率阴里…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描述与本病的症状表现极为相似。“瘀阻络脉”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纲,兼顾补肾、疏肝、健脾等法。
朱南孙教授认为,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故其病机是冲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因而以阻断瘀块的形成为主,化散已形成的瘀块为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朱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借失笑散、夺命散、通瘀煎中诸药化裁而成一首主治膜样痛经的方子,名为加味没竭汤。
朱师仿《医宗金鉴》夺命散(血竭、没药)治胞衣不下之立意,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佐,其中乳香偏于调气止痛,没药则以散瘀止痛见长,二药相互为用增强止痛之力;
刘寄奴、赤芍散瘀行滞;青皮疏肝破气,又可化积,增强止痛之效,还可和胃。诸药相互配合既能化膜行滞,又能散瘀止痛,朱师应用于以气滞血瘀为主证的膜样痛经患者,疗效堪称满意。
又患者经间期带下夹血丝2-3天,朱老认为”非时而下“之血乃为瘀血,当活血止血,而根据患者舌苔脉象显示有瘀热,故于初诊时加茜草、马鞭草、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止血而不留瘀。
▌2.胡国华医案(海派朱氏妇科学术继承人)
陆某,女,47岁。年8月21日初诊。
渐进性痛经10年。平素月经较规则,渐进性痛经10年。末次月经7月30日,7天净。再前次月经7月6号。末次月经尚准,量色如常,痛经(++),平时右少腹偶胀痛不适,余无所苦。阴道B超显示:子宫偏大,肌腺症可能。纳平,寐安,便调,脉细弦无力,舌暗淡,胎薄腻。
瘀阻胞宫,冲任失养。
活血消癥,通络止痛。
生蒲黄18g(包)炒五灵脂9g刘寄奴9g皂角刺9g石见穿15g徐长卿18g半枝莲18g川楝子9g延胡索18g威灵仙18g丹皮9g香附9g血竭粉3g(包)制乳香9g制没药9g*14剂。
9月4日二诊:末次月经8月25日,6天净,再前次月经7月30日,7天净。末次月经尚准,量较前减少,经行腹痛减轻,偶有右腹胀,偶有腰酸,余无不适,纳平,寐安,便调,脉细涩,舌淡红,苔薄。证治同前。
生蒲黄20g(包)炒五灵脂9g刘寄奴9g皂角刺9g徐长卿18g铁刺苓18g川续断18g杜仲9g桑枝9g桑寄生9g炒丹皮9g炙甘草6g大枣5枚*14剂。
9月18日三诊:末次月经8月25日,6天净,在前次月经7月30日,7天净。时值经前期,无行经预兆感,偶有头晕,今晨血压/70mmhg,偶有腰酸,纳平,寐安,便调,脉细软,舌淡,胎薄。证属久病气血不足,肝肾失养。
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生黄芪18g党参9g沙参9g白术9g白芍9g鸡血藤9g女贞子9g桑葚子9g川续断9g杜仲9g怀山药18g首乌18g威灵仙18g徐长卿18g*14剂
按:患者为子宫肌腺症,中医古籍虽无子宫肌腺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痛经”“不孕”“月经失调”等范畴。《灵枢?水胀》中记载:“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泄不泄,衃已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该患者初诊时正值经前,急则治其标,故胡教授先以活血消癥、通络止痛为大法,运用加减没竭汤加减。待经净后,去血竭、制乳香、制没药,酌加川续断、杜仲、桑枝、桑寄生补其不足。待三诊则中病即止,患者因久病体虚,需调理气血冲任,扶正祛邪治以补养气血,滋肝益肾而奏奇效。
除了多喝热水,我还能够...
1)艾灸取穴:以腹部穴位为主,比如气海、关元,辅以中脘、神阙、天枢等穴位。于月经前3天开始,月经停止时结束。每次20分钟,两个月为1疗程。
2)生姜红糖水:经前3天开始喝生姜红糖水,水温高一点,也有缓解痛经的作用。
3)用热水袋暖敷小腹和腰部,也可以缓解痛经。
4)注意保暖,不要接触凉水,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疲劳、紧张等,可减轻痛经症状。
?END?
青竹医社作为一个聚焦于青年中医人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