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某女性患者30岁找到老师,主诉:有痛经病史二年,每月经行痛甚必呕吐、腹泻,疼痛难忍,下腹坠胀,经色发暗,血块,乳房胀痛,面色萎黄,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神疲乏力。
检查并给出病理分析:舌质淡边有齿痕,苔厚,脉细。证属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循行不畅,冲任二脉失调,经脉不通失养,“不通则痛,失养则痛",拟健脾益气,温经养血施治,同时配合疏肝解郁。
dds方案如下:
痛取穴:十七椎下或八髎,神阙,关元,三阴交肝俞。
取穴原理:十七椎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和第一骶椎假棘突之间处,是治疗痛经的经验用穴;八髎穴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局部用穴;神阙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可以使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等。此处主要为培本固护脾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此处为局部用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是妇科第一用穴。肝俞此处主要为了疏肝解郁。
痛经主要有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为常见症状,其临床表现有:
1.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
2.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3.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4.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老师提示:痛经可引发并发症:子宫肌腺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某些继发性痛经者,不尽早治疗,还可引起不孕等严重并发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