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仙女,而我却痛经?
痛经,恐怕是全世界女孩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一件事。
风雨无阻,每月定时报道,每次都让人含泪喊着
??????
那么,“痛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通常出现在月经前1-3天,在月经开始的24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2-3天后缓解。
期间通常会有剧痛的感觉,但也可能是持续性的钝痛,可能会放射至背部和大腿或肛门部位,有的女性可能还会出现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痛经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1.原发痛经:常起始于青春期,不能用妇科器质性疾病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怀孕后,痛经会减轻或消失。
2.继发痛经:顾名思义是由于妇科脏器疾病导致,最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肌腺症和肌瘤;
?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还有少部分由于宫颈(宫颈锥切、电烫后)或宫腔手术(主要是人流后)导致的宫颈黏连,经血不能顺畅地排出而引起的每个月规律性的腹痛。
原发痛经和继发痛经应如何治疗呢?
除了热水袋、止痛药、避孕药和手术以外,还有什么可以预防、缓解,帮我经期续命呢?
治疗痛经中医有办法!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生理上,肝气调达,冲任气血顺和,则经行畅通无阻,自无疼痛之忧。病理上,由于经期或者经行前后气血变化较剧,血海由满而泄,如若素性忧郁,则致肝疏泄失常,气滞则血瘀,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另外,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更易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瘀血内阻,滞于冲任、胞宫,经行不畅,发为痛经。
中医治疗原理
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瘀滞,属于“瘀血”范畴,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养血、通经止痛为主。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可以通过中药、中药膳食,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家庭治疗小妙招之--中医药膳
1.当归益母草蛋
当归5-10克,益母草15-30克,鸡蛋3个。将当归、益母草、鸡蛋同加清水煮至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渣取汁,饮汤食蛋,每次1个,每日3次,连服5-7天。适用于血淤痛经,经血紫暗有块者。
2.姜枣红糖水
干姜5-10克、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
3.月季花茶
夏秋季节摘月季花花朵,以紫红色半开放花蕾、不散瓣、气味清香者为佳品。将其泡之代茶,每日饮用。具有行气、活血、润肤功效。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家庭治疗小妙招之--中医腧穴
合谷穴:定位:右侧取穴法,在手背部,以左手的大拇指横纹,放在右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就是穴位的位置,左侧取穴方法同右侧。此穴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女性。
气海穴:定位:肚脐下1.5寸。此穴按摩适合气血虚弱型、肾虚型的女性,如果有寒凝较重可以艾灸此穴或隔姜灸。
足三里穴:定位:胫骨粗隆外一横指处此穴按摩适合气血虚弱型,可艾灸治疗。
三阴交穴: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所有痛经女性皆可按摩此穴。长期按压除了对痛经有改善外,还能够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Tips:
1.艾灸方法:仰卧位或坐位,点燃艾条,在离穴位皮肤5-10厘米处用艾条轻轻画圈,以皮肤微红、有热感透入肌肉并扩散为佳;不宜离皮肤过近,以免烫伤皮肤。每次艾灸时间约30分钟,轻症病人每日艾灸1次,疼痛严重者每日可艾灸两次。
2.艾灸时间:艾灸时间最好选择在经前3-5天的白天,月经来潮时停灸,此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般多有效果。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3.按摩方法:可按压5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按摩前,按摩者需修剪指甲,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皮肤。注意按摩力度,以按摩者感觉酸胀痛,能承受为度,不可使蛮力,以免损伤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