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你看不见的地方,药师佛看得见!
◇跟师沈宁·沈氏女科实验录◇(8)经行疼痛
廖某某,女,27岁,济南历下人,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经行疼痛多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15岁月经初潮,每次来月经时,小腹疼痛难忍,常常吃布洛芬胶囊、祛痛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缓解,近半年来疼痛较为严重,上班受影响,口服止痛药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止疼时间也越来越短,而且常常伴有呕吐,恶心,手脚冰凉,头晕等症状。刻诊: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头晕头昏,手脚冰凉,睡眠较浅,容易醒,做梦较多,月经刚过一周,本次月经仍然疼痛较为严重,量多有块儿,血色发暗,月经过后小腹疼痛缓解,曾因疼痛请假休息三天,腰酸乏力,夜尿频,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医院就诊,各项检查显示无异常,唯有CA高于正常值,给予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痛经;
辨证:脾肾阳虚,寒凝胞宫,经脉失煦;
治则:温经止痛,暖宫散寒,益肾通督;
方药:《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6克,当归尾12克,炒白芍24克,
大川芎9克,桂枝尖20克,炮姜炭10克,
小茴香15克,鹿角霜20克,生杜仲10克,
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克,蛇床子10克,
菟丝子20克,醋香附10克,醋柴胡10克,
醋元胡10克,台乌药10克,焦三仙45克,
水煎服,日一剂;
医嘱:避风寒,忌冷凉、熬夜。
年9月26日复诊:月经即将来临,小腹冷凉,患者自己情绪非常紧张,生怕疼痛难忍,一再强调要多加一点止痛药,其他还伴有神疲乏力,手脚冰凉,纳谷不馨等,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艾叶5克,苏木10克,川牛膝12克,水煎服,日一剂;
年10月7日三诊:患者月经已经来临,疼痛大大缓解,没有口服任何止痛药,月经量尚可,仍然有块儿,小腹稍有疼痛,能正常上班,腰部仍有下坠感,舌脉同前,治宗前法,加重调肾之品,以初诊方加狗脊、骨碎补各10克,水煎服,日一剂。
后来宗上思维,以此法调理四个周期,身体恢复正常,疼痛基本消失,在医院复查CA,结果显示正常,至今无恙。
大中按:经行疼痛在年轻女性较为常见,痛经只是一个症状,而引起来的疾病有好多种。现代医学所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尤为相似,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是仍然可以按照“痛经”的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来进行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理变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
在痛经的辨证上,我遵循沈老的《沈氏女科临证精要》中所说:“痛经不论寒热虚实,总以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宫寒和肝郁常常是不通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痛经要抓住温通和解郁两个方法。”
沈宁老师强调:“注重阳气,明辨虚实,循证求因,标本兼治。标者以止痛为先,本者调肾为根。即首先解决患者疼痛症状,然后根据其全身状态,予以调肾或者视气血的情况,再进一步制定调理方案。”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关温经汤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可以看出本方重在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而偏于寒者,亦或是寒热错杂者。张景岳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沈氏女科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肾脏,因为肾为水火之脏,藏精气,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命门之火,为人身元阴元阳之根,尤其命门之火能温煦诸脏,特别对胞宫更是有温暖之义,因此,沈氏女科称人身诸疾,重在调肾,不遵此义,则非其治也。所以,取温经汤散寒止疼,养血祛瘀,加上即能调理冲任又可入肾经的菟丝子、蛇床子、补骨脂、杜仲、寄生等药,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因尔取效迅捷,效果显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