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痛经又称之为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以寒客胞宫型与气滞血瘀型较为常见,治则多以温宫驱寒,行气化瘀,活血止痛为主,笔者选用《傅青主女科》之生化汤合《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加味为经验方,随证进行加减化裁,疗效显著。快来看看吧!
对痛经的认识
痛经又称之为经行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之证。常伴有经血排出不畅,血色紫暗,夹有瘀块等症。
临床多见寒客胞宫,气滞血瘀,冲任虚寒,气血不足等类型。根据临床经验,以寒客胞宫型与气滞血瘀型较为常见。阴寒之邪客于胞宫,以致气血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又因寒主收引,胞宫平滑肌受寒气所伤,肌肉痉挛,气血不能温养肌肉,也可发为疼痛。故其治则多以温宫驱寒,行气化瘀,活血止痛为主。又可随证加减,有郁热则兼以清热,有痰湿则兼以化痰,气血虚则兼以养正。
经验方
根据以上治则,笔者选用《傅青主女科》之生化汤合《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加味为经验方,随证进行加减化裁。经验方方药组成如下:
当归12克,川芎9克,炮姜9克,桃仁泥9克,桂枝9克,赤芍15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红花9克,益母草18,元胡9克,牛膝6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化裁
(1)、少腹冷痛,手脚冰凉,舌淡苔白,脉象沉迟者,当加炮附片9克(先煮一小时),小茴香9克,艾叶9克,肉桂9克(后下)。
(2)、疼痛剧烈,伴有呕吐,头痛,舌淡苔白者,加吴茱萸9克(后下)。
(3)、阴部瘙痒,舌红苔黄者,加栀子9克,黄柏9克。
(4)、腰膝酸软,脉象沉弱无力,加川断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
(5)、平素白带过多,面目虚浮,肢体浮肿,脉沉,加泽泻12克,白术9克。
(6)、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加郁金9克,柴胡9克。
(7)、经期受凉,头目眩晕,口苦咽干,脉象弦细者,合小柴胡汤。
(8)、气血不足,面白无华,乏力气短,脉无力者,加黄芪15克,党参9克,熟地9克,阿胶9克。
(9.)、大便干结,腹痛剧烈,血色紫黑,夹有血块,脉象沉涩者,加大黄9克,土元9克,水蛭3克。
(10)、乏力心悸、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12克,龙牡各15克(先煎)。
(11)、经期腹泻,精神不振,畏寒怕冷者,加补骨脂9克,五味子9克,党参9克,白术9克,
(12)、血量多者,加炒艾叶12克,阿胶9克,生地24克,海螵蛸18克,茜草9克。
典型病例
1、朱某,女,20岁,痛经史五年。平素喜食生冷,以致少腹冷痛,手足冰凉,恶寒喜热,经期或前或后,每行则痛剧,痛引腰骶,经色紫黑,夹有瘀块。伴恶心,呕吐,头晕,心烦,大便干结,数日一行。经多方医治,未见好转。现证:经水适来,少腹冰凉,疼痛拒按,面色苍白无华,四肢冰凉,精神萎靡不振,不欲饮食,进食则呕,大便干结,一周未行,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边有紫色瘀斑,脉象沉紧。此为素体寒客冲任之脉,胞宫经血不畅,气滞血瘀,发为腹痛。治当温阳散寒,化瘀止痛,兼以行气通便。方药如下:
当归12克,川芎9克,炮姜9克,桃仁泥9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红花9克,益母草15克,元胡9克,大黄12克(后下),土元9克,水蛭3克,炮附片9克(先煮一小时),小茴香9克,吴茱萸9克,牛膝6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三剂,一日一剂,水煎分三次于饭后十五分钟温服。及生冷油腻,调畅情志。
二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腹痛减轻,手脚温和,经色转红,血块减少,效不更方,原方减大黄为3克,续服三剂。
三诊、服药后,再未见腹痛发作,经水已停,询之自诉乏力,为处八珍汤合归脾汤加减以善后。
至第二月,痛经又有发作,但痛势不剧,仍以前方减量服之。如此有三个月,痛经之病未再发作。
讨论:此病例中之患者,平素喜食生冷,以致少腹冷痛,手足冰凉,恶寒喜热,经期或前或后,每行则痛剧,痛引腰骶,经色紫黑,夹有瘀块,而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象沉紧,纯系一派阳虚寒盛之证状,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疼痛,寒主收引。故用温阳散寒,化瘀止痛之法见效。是辩证准确,方能运用自如,效如桴鼓。
2、石某,女,45岁,痛经史八年。妇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曾建议手术治疗。经期退后十日以上,每行必痛。经色暗量少有块,少腹发凉。
此次就诊,月经来潮第一天,少腹冷痛,腰骶酸楚,血少色黑,夹有瘀块,伴乳房胀痛,心情烦躁,口苦咽干,时有寒热,舌淡苔薄,脉象弦浮。此乃宫寒血瘀,兼有少阳外感,热入血室之明证,治宜和解少阳,温宫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合经验方加减:
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炮姜9克,桃仁泥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红花9克,益母草15克,元胡9克,土元9克生姜9克,红枣3枚,炙甘草6克
上方三剂,一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禁忌如前方。
二诊:服上方后,腹凉腹痛减轻,血量增加,经色变红,但有夜眠差,阴部瘙痒,二便正常,舌红脉紧,续用前方
去小柴胡汤,加栀子柏皮汤,三剂。并用苦参12克,蛇床子12克,黄柏12克,地肤子12克水煎外洗。
三诊:经停,诸证好转,用八珍益母汤合归脾汤善后。并嘱每次月经来潮前三日开始服用一诊之方,如此三至六月病可痊愈。后果如余言,其痛经之疾痊愈,随访至绝经未见复发。
讨论:此例患者素有宫寒,经水适来,又兼新感,故除月经后期,少腹冷痛,经色暗量少有块,手足不温等症外,尚可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乳房胀痛等症,舌淡苔薄,脉象弦浮就是邪犯少阳之象。故用和解少阳,温宫散寒之法而效。此为新病久病合方而治之法。
体会
《诸病源候论》月水来腹痛候:“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可知风寒邪气是痛经发病的主要原因。然《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机体脾肾阳虚,正气受损,以致风寒邪气内侵,正邪交争,发为疼痛。这正是痛经病之病机所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涩。指导性的说明,包括痛经在内的妇科疾病,多为气虚血少、寒气久积、气机郁滞。故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笔者执简御凡,运用温宫驱寒,化瘀止痛之法治疗痛经,运用补益气虚之法固本培元。从而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临证加减化裁之法,又当灵活变通,不必拘泥。笔者在临床每见痛经患者,不论时间长短,痛轻痛剧,皆用经验方加减化裁,虽不能治愈所有患者,但其临床疗效均有提高,值得同道商榷。
作者简介:杨建林,男,41岁,任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卫生院中医科,擅长妇科、脾胃病及其他常见病的诊治。
编审:彭家大小姐责任编辑:陈柏材编辑:小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