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辨治思路

痛经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内经》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可以看成是痛经发生的原因,从病性来看,不外虚实两端,不通为实证,不荣为虚证,实证治宜通,虚证治宜补。具体来说,实证又有气滞、血瘀、寒凝、湿热,虚证主要是气血虚弱和肾虚。

《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痛经主要发生是有年龄特征的,正常情况下,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作用下,月经按时来潮,会有轻微的腰腹痛,但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如果疼痛厉害,则可以诊断为痛经。

气行则血行,如果气滞,则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行气止痛,兼以活血祛瘀,可以选用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膈下逐瘀汤,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皮、五灵脂活血化瘀,香附、枳壳、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除此之外,如果偏于血瘀,则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两方均能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行气止痛的作用更强一些。气滞血瘀型的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

还有一种痛经表现为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缓解,经量少,怕冷,苔白,脉沉紧等,这是寒凝血瘀型,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性收引、凝滞,寒凝血瘀不行,则会发生疼痛,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小温经汤、大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也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小温经汤出自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大温经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此三方均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后两者兼能补虚,对于寒凝血瘀夹虚者更合适,其中金匮温经汤补虚的力量更强,所以称为大温经汤。对于寒凝血瘀还可以选用《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主要表现为四肢逆冷,手脚冰凉,小腹冷痛,严重者加上吴茱萸和生姜,名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湿热阻滞也可以引起痛经,除了有小腹的疼痛外,还兼有带下色黄量多,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症状。治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选用明代《古今医鉴》中的清热调血汤加薏苡仁、败酱草、红藤等。或者选用金元医家朱丹溪的二妙散加味。

不荣则痛,气血不足也会引起疼痛,血海空虚,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可选用八珍汤或圣愈汤补益气血。

肾主藏精,主管生殖,月经的按时来潮和肾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若肾精不足也会出现疼痛,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脉沉细等肾虚见症。根据偏肾阴虚阳虚的不同,选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对于痛经的治疗首辨虚实,其次辨邪气的兼夹,气滞、血瘀、寒凝、湿热是引起实证痛经的主要原因,虚证主要是气血虚和肾虚,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补虚为主,方剂的选择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增减。

.3.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jiey.com/tjtl/8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