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发性痛经治疗
痛经指女性月经期前后或在经期时,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痛引腰骶、痛剧昏厥,或者行经末期经净后端拾器内小腹坠痛、隐痛,影响日常生活者。其中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亦谓之功能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女中最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发病率达30%-50%,其中大约10%左右的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归咎为几种原因: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脱落、不良体态姿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根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调节肌肉收缩机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子宫肌反应性过高、继发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的疼痛。
原发性痛经临床特点为:①发生于排卵周期,初潮或此后6-12个月发病;②每次痛经通常多在经潮后发生,最早在经前12小时出现,疼痛持续48-72小时;③疼痛多呈痉挛性,位于耻骨联合上,可放射至腰或大腿内侧;④妇检无阳性体征。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认识:多因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肾气未盛、肝肾亏虚、子宫发育不良,或体质因素,子宫形状屈曲、宫颈管狭窄,或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胞脉失养,不荣而痛;再则多因寒食积于胞宫,或情志伤肝、气滞血瘀、血行不畅,不痛则痛,在非行经期,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未能引起疼痛,经期冲任气血变化,矛盾显露而引起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属痛症,首当辩其属性,根据原发疼痛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症、舌脉情况、素体情况等辨其虚实而治疗。常按照肝肾虚损证(调肝汤、补肾育宫汤)、气血虚弱证(圣愈汤、八珍汤)、寒湿证(温经汤、少腹逐淤汤)、气滞血瘀证(膈下逐淤汤、乌药汤)、湿热下注证(清热调血汤)进行辨证论治。
按以上方法治疗,临床效果可能不尽如意。原发性痛经全实者少,夹虚者多。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症状常不典型。应当在分型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的规律,注重补肾调周,经后期滋阴养血、行经期活血行气止痛、经前期补肾助阳、经间排卵期补肾促排卵。
一些简单治疗方法:①经常感觉昏困:桂枝茯苓丸;②维生素B6:每日服mg,需要监测肝功能,可能产生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③少腹拘急:乌梅丸;④子宫过度后倾后屈:服药同时,每日采用膝胸卧位1-2次,每次15分钟。
本文涉及的方药,仅供参考,请谨慎使用,出现不良后果,概不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