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上火又怕冷?
如果你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长痘痘、眼睛红肿、嗓子疼、胸闷烦躁等等问题,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用俩字概括:「上火」。
兵来将挡,见招拆招。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下火」。绿茶、苦瓜、菊花、莲子心……总有一个法子能搞定当下困扰你的症状。
不过,有这么一类人,虽然常年上火不断,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虚、寒、弱的症状,尤其是身体的中下部。
这类容易上火的人,越是用性寒凉、味苦涩的清热泻下之物「灭火」,虚寒的表现越会加重。哪怕是心烦气躁,就贪了两口水果、一杯冷饮,可能痛经、拉肚子等等问题都会跟着找上门来。
如果你被这样的怪现象纠缠许久,那么就该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下寒」到底是啥?
在中医的概念里,人体内的气血阴阳运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环一样。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正常情况下,心火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煦肾阳,人就不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腿脚冷等等;肾水借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不会因为心火亢盛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
上面描述的这个状态,中医称之为「水火既济」。说白了,就是体内气血阴阳的循环正常,能让该暖和的地方暖和着,该凉快的地方凉快着。
话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几分了,所谓的「上热下寒」,其实就是「水火不济」造成的结果。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虛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
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赤脚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上热下寒]怎么破?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虚浮之火来说,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
直接补阳的话,但使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到下边来,即引火归元。
1、补肾火能引火归元
补肾火就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比如,肉苁蓉煲汤安全有效不上火不挑人。
有人会担心,本来上头已经上火了,用艾灸会不会是火上浇油。完全不必。因为这种火就是虚火,虚火本质就是阳虚体寒,肾阳不足,艾灸是很对症的,可常艾灸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2、适当运动
运动不足,经脉的运行自然会逐渐下降,接着会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该暖的地方又暖不到,「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
3、泡脚降火
若畏寒、四肢不温十分明显,泡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
用艾草足浴包泡脚,加入适量热水,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
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不至于让人上火。
4、恢复黏膜溃疡。维生素B族磨粉敷在溃疡面上,口服维生素B族,比较慢容易复发。
5.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赤脚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文字已获作者授权,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美编:丽
往期推荐●●
//1
|肥胖与营养减脂疗法(上)
//2
|肥胖与营养减脂疗法(下)
//3
|反反复复口腔溃疡怎么办?
//4
酵母粉的营养价值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请长按下方左侧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