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又称“经行腹痛”。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分型论治可以采用下列处方治疗,仅供参考。
湿热瘀阻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平素带下多色黄,小便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涩。方药:黄柏12克,香附6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防己12克,栀子9克,姜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气血虚弱型:经期或前后小腹隐痛,经色较淡,量少。身体及腰膝无力,神倦乏力,纳食不香,胁腹胀闷,大便不实,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舌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方药:当归12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黄芪克,红枣克,当归50克,鸡血藤30克,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肾气亏损型: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方药:首乌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五加皮15克,女贞子(酒制)15克,枣皮9克,牛膝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刺五加60克,甘草10克,石斛60克,枸杞60克。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气滞血瘀型: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减,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脉弦。方药:肉桂6克,川芎12克,木香9克,延胡9克,茜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鲜益母草6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除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经前3~5天温服,每日1~2次。
寒凝血瘀型:经期或前后小腹冷痛难忍,得热则舒,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方药:五灵脂10克,白芷12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制没药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中医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