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如果女性素体健康,感受虚风贼邪以后,是有抵御能力而不易患病的。虚是痛经发生的根本,在虚的基础上,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情况。
宫寒肯定不能代替痛经的所有病因,更加不能用它来描述所有女性疾病,包括不孕症。
1中医对痛经的发病机制论述古代医家对痛经和宫寒病因论述,痛经论述更为完整。
明代的《景岳全书》已经明确提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清代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提出,“腹痛经后气血弱,病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
即根据经痛发生的不同时间,可以推测患者病症的辨证。如果是经前疼痛,可能是气滞实证为主。如果是经后疼痛,是气血弱,以虚证为主。
另外,《景岳全书》还提到,经行腹痛,夹虚者多,而全实者少。
即如果女性素体健康,感受虚风贼邪以后,是有抵御能力而不易患病的。
前几天看过一个实验报道,将患有痛经和不痛经的女性分成两组,同时进行冷刺激,然后观察两组对于冷刺激的反应。
结果发现,冷刺激可以引起疼痛。而经常痛经的患者,其疼痛程度远远高于没有发生过痛经的患者。
从此推测,痛经患者可能是有“虚”的,对疼痛更加敏感,或者说“虚”导致更容易受到寒邪侵袭。
在《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里提出了气和血的关系,“妇人经水不调,多因气郁所致。
治宜开郁行气,则血随气行,自不阻塞作痛”,也就是月经不调,多由气机郁滞所致,强调,女子,特别是室女,往往气有余,而血不足。
因为女性每个月都有月经,经血定时而下,所以血经常处于亏虚的状态,气和血相对而言,是相对性的有余。这时,如果开郁行气,血随气行,才可以不壅塞作痛。
现代的罗元恺先生编写的《中医妇科学》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他提出“血贵周流,倘有浓、粘、凝、聚,则壅阻不通,乃成为瘀......化瘀方中兼行气为常法。然各人体质不同,故见寒、热、虚、壮,须以区别”。
即在治疗妇科病的过程中,往往在化瘀方中加以行气药物,这是常用的方法。
但是,应该注意患者有寒热虚壮的不同,在治疗上要加以区别。
譬如体质比较壮,就可以首先进行祛邪;体质比较虚,首先要益气养血,否则血少的情况下,无法行气,会变成瘀血。他还认为,虚是痛经发生的根本,在虚的基础上,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情况。
国医大师夏桂成先生也对肾和痛经的相关性的论述非常多。在他的著作里提到,有些女性发生子宫的前倾前屈,或者有些女性的子宫的生长畸形,都是肾虚造成的。
因为在胚胎期,肾精不足而造成整个胚胎的发育不良,子宫的结构当然也不太好。
另外,他认为女子月经病的两大证型就是肾虚和血瘀,当然也有一些次要证型,但是整个治疗方法,还是以补肾和化瘀为主。
2实证痛经与虚证痛经在中医教科书上,都会讲实证痛经与虚证痛经的区别。
1实证痛经,经前疼痛,不通则痛。由于素体抑郁,或是愤怒伤肝,使气滞血瘀;或者感受寒邪、过食生冷、冒雨跋涉、久居阴湿,造成寒凝血瘀;或者素体湿热内蕴,或是感受湿热邪毒,导致湿热瘀阻。
于是气、寒、湿热邪伏冲任,月经前期时经血下注,而冲任不畅,胞脉壅滞,造成不通则痛。
这种实证痛经通过治疗或者休息,一旦月经排出,冲任督脉就畅通了,就会通则不痛,痛经缓解。
2虚证痛经,经后疼痛,不荣则痛。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大病久病、大失血后,造成气血虚弱;或者禀赋素弱,或者房劳多产,造成肾气亏损,由此造成冲任不足的虚证。
现代人可能少一点房劳多产,但是现代人也可能有多次流产,那也会造成冲脉气血不足,气血外泄。
这种胞脉失养造成的不荣则痛,往往出现在月经后期。如果在经前补足气血,或者月经期照顾的特别好,可能痛经会减轻。
3痛经与宫寒的区别综上,宫寒和痛经的概念,范围大小不同,宫寒是寒或者虚,而痛经不止寒证一种,还有虚实之分,在虚实之下还有更细的分类。
因此临床上,很多患者会问,痛经时在家里自行艾灸是否可以?我们建议首次治疗需要通过医生判断后给予方案。由于痛经的原因很多,自行灸疗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譬如子宫内膜炎患者,膜样痛经患者,腺肌症患者,以及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的收缩方面存在障碍。
如果仅仅用活血药物或者腹部温灸,子宫内膜脱落可能不完全或者形成炎症,出血的创面比较大,伤口可能比较深,进一步加剧疼痛。
所以,在治疗时,要改用凉血活血的方法处理,并不是所有的痛经都可以温灸。
总体来讲,宫寒肯定不能代替痛经的所有病因,更加不能用它来描述所有女性疾病,包括不孕症。
宫寒是一个比较小的范畴,作为病因来讲,也是很小的一部分。宫寒,不仅仅是子宫局部的寒冷,它与肾阳、心阳都有关系。(本文根据陈勤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gyc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