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知乎)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作为偶尔痛经的妹子
小编表示
此描述
不为过不为过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俗话说的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让每个月“痛不欲生”的“大姨妈”善待自己
我们先来认识它吧!
何为痛经?
课本上说: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金匮要略》说:最早记载痛经症状:“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土瓜根散主之。”
痛经又分成原发性与继发性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子宫畸形、宫内异物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多。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中医怎么辨证痛经?
1.虚证或实证
虚证: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疼痛表现为隐痛、坠痛、喜揉喜按。
实证: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疼痛表现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
2.热证或寒证
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
3.气滞或血瘀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为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为气滞
4.在肝或在肾
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
然后每个月的那么几天
总会出现如下对话
女朋友:“啊,肚子好痛,吃不消了。”(几欲昏厥)
男朋友:“那……那你多喝热水!”(手忙脚乱)
女朋友:“滚!”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咳咳咳
男朋友女朋友们划重点了~
现在讲讲本节课的小重点
怎么预防痛经?
1.热水泡脚
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五天起,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顺畅,可有效缓解痛经。也可用中药煎汁泡脚,温通效果更为显著。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2.艾灸
《本草纲目》有云:“艾叶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使人有子。”
可于经前3-5天每日艾灸30分钟,来潮则停,如是为一个疗程,多数患者坚持3个疗程以上症状可有明显改善。
具体做法:腹痛为主者取仰卧位,腰骶酸痛为主者取俯卧位,暴露腹部(或腰骶部),点燃艾条,燃起的一头距皮肤5-10cm轻轻画圈,以皮肤微红,温热感透入肌肤为宜。或取一厚约3-5mm的姜片,用牙签戳洞,再将艾绒捏成三角锥状置于姜片上点燃,姜汁会顺热经皮吸收。尤重关元、子宫、气海、次髎、三阴交等穴。(穴位定位穴位查询)
注意:避免操作不慎使燃烧的艾绒灼伤皮肤、引起火灾;艾灸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历史悠久,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膝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穴位贴敷取穴同艾灸,所取药材多与口服中药相似,如吴茱萸、乌药、延胡索、香附、乳香、没药等,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能通调冲任气血。上述药材取15g,共研磨成细末,用黄酒或醋调匀至糊状,取适量敷于穴位,再用纱布覆盖,胶带固定,1日1剂,从经前2天起至月经结束。既可避免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又可通过穴位皮下组织的储存效应,长时间激发经气,达到治疗目的。
4.补充维生素
有研究表明,适量补充维生素E(月经前2天到月经第3天,每天U)或维生素B6(mg/d)可有效缓解痛经。
(图片来源:知乎)
5.食补饮品
红枣桂圆饮:适合气血虚弱、寒凝血瘀的女性,可以在经前、经行时准备10颗桂圆、五颗红枣,然后放到锅里,再倒入毫升的清水,用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熄火,趁温热饮用,对缓解痛经有帮助。
红枣玫瑰饮:适合肝郁气滞者,这类女性平常压力大,常有经前头痛、乳胀明显等症状。可准备干燥玫瑰花5朵、山楂2钱、红枣3枚,然后先把山楂、红枣放入锅里,再倒入毫升的清水,用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熬煮约10分钟熄火,加入玫瑰花闷5分钟即可,温热饮用。体质偏寒、容易泄泻的人不宜使用玫瑰花,但可以把玫瑰花5朵改成益母草10克。
丁香园(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最后
希望每位小仙女都可以摆脱痛经的困扰
经期不痛,一身轻松!
BUT
如果上述缓解措施对你都不起作用
看医院服用中药啦!
何氏妇科擅治痛经,承历代临床经验,采用“三步一参”法,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西医参,疗效显著。三步一参法尤擅治寒凝血瘀型痛经,对于其他各型,遵循此法变通选药,均可获取良效。医院中医妇科
(